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在水利部统一组织下,海河流域近日全面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监测数据显示,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2015年减少29%。
科学划定地下水超采区是《地下水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的重要任务,是掌握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加强地下水监管和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轮划定工作中,海河流域共选用了水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的4368个地下水站点监测数据,通过分析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综合完成划定。
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水位连续降低、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华北地区曾因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改善流域和区域水生态、水环境,事关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
海河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河流域持续实施华北地区及相关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逐步形成了“一减一增”系统治理模式和“节、控、换、补、管”系统治理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减”主要是限制地下水开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行禁采限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主要是开源,包括南水北调调来的水,对河湖生态补水,再回补地下水等。
同时,聚焦“节”,深入推进全方位节水,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和耐旱作物品种,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均控制在10%以内,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聚焦“控”,严控开发规模和强度,有序开展地下水取用水量和地下水水位双控指标确定,京津冀地下水供水占比由65%降低至34%。聚焦“换”,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京津冀引调外流域水387亿立方米,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置换农村生活水源受益人口达2554万人,置换地下水灌溉水量约8亿立方米。聚焦“补”,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累计为华北地区7个水系、55条河湖补水338亿立方米,回补地下水量超过130亿立方米,开展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聚焦“管”,严格地下水利用管控,强化禁采区、限采区分区管控,持续加强对无证取水、超许可取水问题查处整治,加快推进地下水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规模以上地下水取水口基本实现计量全覆盖。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结果显示,与2015年划定成果相比,流域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减少29%,地下水超采量和严重超采区面积大幅减少。根据本次划定成果,海河流域内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分布于京冀晋豫鲁5省市,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分布于津冀豫鲁4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在流域范围内无超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