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需要的能工巧匠——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钟平

2025-02-14 15:52:49 来源: 点击数:

【百家话职教】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我要求学生们每天召开总结会,把训练的进展向我汇报,进展包括是否解决了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是否发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寒假期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钟平依然忙碌,他正带领学生们积极备战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2024年,钟平指导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参赛选手荣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他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实训课程,归纳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工程实践+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教学方式。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对钟平进行专访,了解他如何提升学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需要的能工巧匠。

  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记者:听说您放弃企业高薪聘请,投身职业教育,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吗?

  钟平:2003年,我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开启了长达16年的企业技术工作生涯。最初的10年,我在一家教学设备公司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之后,我进入一家专注汽车生产线设计和搭建的外企,担任电气设计工程师。10年间,我凭借自身努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段经历让我对汽车智能制造行业有了深刻认知,也意识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在企业工作时,我遇到过许多年轻工人,他们满怀对技术的热忱。记得在一次汽车生产线的现场调试中,一群年轻人紧紧跟在我身后,从清晨一直学到深夜。这些年轻工人虽然在学校里学的是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但是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有些年轻人甚至连最简单的生产线调试运行都做不到。

  2019年,在为企业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恰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聘,我意识到回到学校教书能影响更多人,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于是毅然投身职业教育。

  记者:您的企业就职经历对教学工作有哪些帮助?

  钟平:企业经历让我清楚认识到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也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方面积累了经验。就拿PLC编程教学来说,很多学生只知道指令内容,却不明白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我刚毕业时也遇到过类似困境,设备突发故障,我只有满脑子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将企业实际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者: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矢志不渝的办学方向。您如何理解这一方向?

  钟平:工匠通常自身具备精湛技艺,能够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而工匠之师不仅要技艺高超,还得具备指导他人的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此外,工匠之师要有前瞻性,不能局限于传授当下的知识,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步伐。工匠之师应对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培养出适应未来需求的技能人才。

  记者:在教学中,您如何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培养能工巧匠?

  钟平:我在具体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一套“企业工程实践+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我会将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除了按照大纲正常教学之外,我还适时引入工厂实际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操作,从报价、投标到图纸设计、项目编程,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注重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和规范。从要用水平仪检验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到安装间隙用卡片测量,再到程序编写、工具使用等,我们对学生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起初,学生不太适应,觉得老师管得太多。但经过耐心沟通,他们逐渐理解这些要求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推动工业4.0核心技术落地转化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过程和主要工作。

  钟平:2024年,我负责的钟平技能大师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聚焦工业4.0领域,以“智能制造领域技术研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攻方向。具体来说,工作室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制定相关标准,推动工业4.0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规范化;二是推进工业4.0核心技术的落地转化,让先进技术切实服务生产;三是为工业4.0培养专业人才,为技术应用提供人力支持。

  记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作室取得了哪些成果?

  钟平:在技术创新方面,2023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国内很多企业在物流门检测上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这些国外技术不仅源代码不开放,功能设置受限,而且价格昂贵,检测准确率仅为98%。

  我们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作为重点任务,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自主研发出物流门检测系统,并申报了专利。这一系统检测的准确率达到了99%,且应用场景可根据企业需求自由调整。目前,该系统已在部分企业投入使用,接下来我们计划将这一技术进一步推广。

  记者:在自主研发物流门检测系统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钟平:研发过程充满挑战,我们需要从头琢磨底层技术。为提升项目工作效率,我们自己搭建了一套往返测试系统。在物流门检测系统研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测试数据。最初,我们用人力推动测试小车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在生产线上,人需弯着腰反复推动小车,一组测试需要几百个数据,就意味着人要推几百次,劳动强度极大。后来我们制作了遥控小车,它能按照设定速度自动往返,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这个项目最难的是解决检测过程中的漏读问题。由于物流门识别的载码体摆放无规律,超高频磁场存在反射折射现象,周边环境和物体摆放角度等都会影响识别稳定性。因此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模拟产线中不断调整天线角度、位置,优化算法,才成功解决这一难题。

  记者:工作室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钟平: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推行师带徒制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徒弟,带着他们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我的第一届学生贺涛涛作为教练,指导的工业4.0项目荣获了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并斩获了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

  紧跟技术前沿发挥引领作用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消除社会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钟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主要源于以学历评价价值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要消除偏见,国家应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将技能职业等级与职称挂靠,让技能人才在企业评聘中有更好的上升通道,获得相应的薪资报酬。同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展示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改变大众观念。企业也应重视技能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尊重。

  记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钟平:一方面,工作室要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在企业中进行前期实践检验,解决技术落地问题;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成果并推广到社会,让新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应用。此外,工作室还应不断更新研究领域,紧跟技术前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