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朱嘉豪
2月13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生态学院教授储诚进团队研究显示,白蚁、蚂蚁和蚯蚓等土壤无脊椎动物具有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和促进作物产量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促进全球元素循环、物质降解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杂志发表。
白蚁、蚂蚁和蚯蚓等土壤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生态系统中。它们通过土壤扰动产生蚁丘、泥被或蚯蚓粪等独特生物构造,在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储诚进介绍,土壤无脊椎动物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生态系统健康。土壤无脊椎动物可以通过集中搬运和加快凋落物分解等途径,提升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通过掘穴活动、搬运粘土、混合土壤和身体分泌物等多种方式改善土壤质地,提升土壤透气性和持水能力;可以促进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刺激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活动,促进氮磷等养分循环;还能够通过上述作用,为其他生物类群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从而提升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
“我们历时1年,搜集筛选出来自全球6个大洲的1047篇相关文献,从中提取12975条数据记录进行荟萃分析。”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后巫东豪介绍。
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尺度上,白蚁、蚂蚁和蚯蚓的土壤活动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碳、氮、磷、钾、钙、钠、镁等主要养分含量,还能提升土壤电导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植物生物量等多个指标。
目前,全球土壤无脊椎动物正面临“无声的灭绝”,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锐减,而相应的调查和保护却严重不足。
“我们的研究表明,保护土壤无脊椎动物,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促进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储诚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