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地下20米左右潮湿憋仄的空间里,密布的电缆向隧道深处延伸。国家电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员工饶环宇和同事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开始了对电缆的常规巡检工作。
这是记者2月10日在江苏南京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现场看到的一幅场景。
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是高铁南京南站和京沪、沪宁、宁杭等高铁南京段的“供电大动脉”。该电缆隧道始于220千伏南站变电站,横穿机场高速、秦淮河,终止于铁心桥附近的南牵引站变电站。
这个春节,饶环宇和不少同事留守值班。“为保障春运及春节期间线路安全,班组安排了‘特级保供计划’,将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原本7天一次的常规巡检升级为一天一次的特级巡检。”饶环宇告诉记者,每次巡检2人一组,完成全长4.34公里的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巡检工作,需要8个小时,换算成步数要走3万步。
值班人员里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检修班班长吕立翔。吕立翔已连续5年在春节期间坚守在高压电缆运维、检修工作一线。今年春节期间,他带领班组成员对给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用户提供电源支撑的电缆线路进行保电特巡。
“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为南京南站供电,而南京南站是华东地区最大交通枢纽,春运期间迎来客流量高峰。”吕立翔说,为保障供电无恙,需开展“人防+技防”立体巡检,在使用监测智能巡检设备信息的同时,还要人工用手电筒照射检查外护套是否受损、是否漏水、电缆支架螺栓是否松动等。“只有智能设备和人工交叉巡检、互相校验,才能方便发现更多问题。”吕立翔说。
除了直接观察电缆外观,巡检人员还需利用红外热像仪、钳形电流表、接地回路检测仪、避雷器带电检测仪等技术设备对电缆进行检查。
“红外热像仪照射电缆,如果颜色发红可能说明电缆过热,需排查问题。”饶环宇介绍,巡检人员还会利用钳形电流表、接地回路检测仪等仪器,对负荷电流、接地环流等情况进行检测,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电最矮的地方只有1.6米,巡检人员需要躬身前行。全线54只电缆接头带电检测,一只都马虎不得。
“长时间地下工作很苦也很累,但每次我走出隧道看到万家灯火通明的时候,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饶环宇说。
据悉,南京南站2025年春运首日发送旅客约15万人。火热春运的背后,一条条宛如“金龙”的地下电缆提供着可靠的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