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荆晓青
年画,作为春节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民间智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在众多的年画流派中,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别具一格。它以奇妙的“扑灰”技法著称,在那个没有复印机的年代,这种技法巧妙地实现了画作的快速复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至今仍是饶有趣味的作画步骤。春节期间,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高密扑灰年画吕氏画派第七代传承人吕红霞,了解到这项非遗背后祖先们的智慧结晶。
一根根细软的柳碳条,就是祖先们手中的“铅笔”。先辈们巧妙利用碳棒划痕能够转印特点,开创了年画的“扑灰”技法。高密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在当地结合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的半印半画类年画。其中,“兼工带写”是扑灰年画的典型特征。吕红霞工作室里悬挂着扑灰年画的代表性民间作品《姑嫂闲话》、“细货”文人画,精美流畅的勾线和灵动优雅涮花,动感中带着豪放。
在吕红霞看来,非遗传承需要不断地创新,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对此吕红霞对扑灰年画进行画幅和内容的改进,并设计了雅俗共赏的文创作品。此外,吕红霞的儿子于三木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系的本科生,他正在研究如何把AI融入到年画创作中。采访中,于三木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探索经验,并分享了年轻人传承非遗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