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黄老,一路走好!”上午9时不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门前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高声齐喊,深情送别。“国士无双,精神永存!”数不尽的鲜花卡片带来天南海北的哀思,直至中午时分,前来悼念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2月10日10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黄旭华院士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前来与他告别,他们手捧鲜花,缓步走向黄老遗像前,深深鞠躬、久久默哀,眼中满是悲痛与不舍。
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上方电子横幅写着“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大厅正前方的遗像,面带着微笑;两侧的电子挽联,分别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黄旭华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在殡仪馆外,来自四面八方的吊唁人群队伍手捧鲜花,神情肃穆。“未曾谋面,深受其恩!”这是吊唁群众说得最多的话。
“正是因为有黄院士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我们才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有今天的安宁与和平。”坐了一夜火车,从青海赶到现场的赵红霞说,她曾多次阅读黄旭华院士的奋斗故事,深受感动,“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
“感谢您,让我们挺直了脊梁!”“国之功臣,民族脊梁!”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
武汉大学研究生田胡冰格连夜从外地赶回武汉。她说,曾经听过黄旭华院士的讲座,了解到他的事迹,深知科研工作者的不易,这种科学家精神,将永远激励她。
“噩耗惊天地,悲风恸九州。灵柩归神所,哀悼化春愁。劈波威碧海,斩棘筑龙头。埋名三十载,功利在千秋。”来自河南信阳的中学生王尊,特意为黄旭华院士写了一首诗,以此表达深深的敬意和不舍。他说,黄爷爷的精神非常伟大,隐姓埋名30年,誓言无声只为国家事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青少年敬仰学习。
从湖北赤壁赶来的徐辉带着孩子一起到现场悼念,他曾在电视剧《功勋》中了解到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为了造核潜艇,黄老舍小家为大家,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徐辉说,专门带孩子来,就是想让他学习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将来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的一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