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基因检测已经市场化,很多人纷纷尝鲜。市场上出现了各类基因检测产品,一些基因检测公司推出“天才基因”检测套餐,声称通过唾液样本就能预测儿童的智力上限。我们真的能用基因密码破译人类的智慧密码吗?
基因检测测智商是怎么操作的?
要想知道这东西靠不靠谱,得先知道商家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一般来说,如果你购买了一份基因检测智力的产品,那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收到一份基因检测的套件。
这个套件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试管、棉签和一些说明书,目的是让你采集自己的样本,也就是唾液。采样是非常简单的,你只需要按照说明书的指引进行操作,然后将样本送回实验室。
之后,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处理它。他们会使用提取试剂对口腔拭子中的细胞进行处理,从而提取出其中的DNA。
接下来,使用基因检测试剂盒中的预混PCR反应液对提取到的DNA样本进行扩增。这一步是基因检测的核心步骤,目的是放大与智商相关的特定基因片段,使其能够在检测中被观察到。
一般来说,商家会选择多种与智商相关的基因进行扩增,比如:COMT和MCPH1基因(还有其他的,这里不多做介绍了)。其中,COMT基因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有关,这一区域与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而MCPH1基因则与大脑皮层的发育有关,影响大脑体积和神经发展。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它们成为基因检测中的关键目标。
PCR扩增完成后,使用荧光定量PCR仪对样本进行分析。根据判断,实验人员能够确定样本中COMT和MCPH1基因的变异类型,并得出一个基因评分。最终,基因检测报告会综合样本的基因评分,给出关于智力遗传特性的分析。
商家的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单个基因预测性状。这种操作较为简单,突出一个字:快!它主要依赖于PCR扩增技术,针对特定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它的目标是通过DNA分析直接识别出目标基因是否存在特定变异,并通过这种单基因分析来预测学习能力的潜在问题。
单个基因预测某方面性状靠谱吗?
问题来了,单个基因预测某方面的性状,靠谱吗?
可以肯定地说,不靠谱。因为单个基因往往只能影响智力的一小部分,无法完整解释智力的差异。智力的形成不仅仅由一个或几个基因控制,而是通过多个基因以及这些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还是以COMT为例,COMT基因有Val型(高活性型)、Met型(低活性型)等。研究发现,Met型可能与较好的工作记忆表现相关。
然而,根据2005年Andreas Meyer-Lindenberg的研究显示,COMT基因Val158Met变异确实对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需要高认知负荷的任务中。然而,这种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主要依赖于任务的性质和认知负荷,在低负荷任务中几乎没有差异。研究也表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认知表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一基因的影响并不足以全面解释个体的认知能力。
不止单基因检测 多基因检测也不靠谱
当然也有一些商家会利用多基因检测法来评估,而不是单基因检测法。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人员已经找出许多和智力相关的基因(就像拼图块)。每个基因的影响就像拼图块的大小和形状。如果某个基因对智力的影响比较大,就给它一个更大的分数;如果影响小,就给它一个较小的分数。然后,把所有基因的分数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分,这就像是你拼好的智力图案。前面说的单基因,它的影响就像只有一块拼图。这么听下来,似乎比前面商家用的方法看起来好一些。
但事实证明,多基因检测预测智商的方法依然不是非常靠谱。2018年,Savage的研究结果仍表明,多基因评分的解释能力有限。该研究使用了来自多个大型GWAS的智力相关数据,并整合了来自不同人群的基因型数据,总样本量达到了28万人。
结果发现,多基因评分能够解释智力差异的约5%到10%,也就是说,通过基因评分,研究者能够预测个体在群体中的智力差异的一小部分。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解释力,意味着尽管有大量与智力相关的基因,基因本身的贡献仍然很有限。
研究还表明,约90%的智力差异不能通过多基因评分解释。这些差异很可能与环境因素(如教育、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态等)有关。这强调了环境对智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智力形成中的重要性。基因可能为个体提供某种潜力,但环境因素在智力的最终表现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类似的观点出现在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多基因评分能够对群体的智力分布做出预测,但个体差异较大,且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智力水平。换句话说,基因评分并不是智力的决定因素,而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
在2003年Turkheimer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研究则提出,社会经济地位和环境因素可能会对智力的遗传影响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者使用了双胞胎研究设计,分析了来自美国的双胞胎样本,其中包括了一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者使用双胞胎样本是因为同卵双胞胎在遗传上非常相似,而异卵双胞胎的遗传相似度较低。因此,比较这两类双胞胎的智力表现,可以帮助分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智力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高收入家庭中,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在这些家庭中,智力差异主要由遗传决定。数据分析表明,在高收入家庭中,遗传的贡献高达60%至70%,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低收入家庭中,情况则大不相同。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在这些家庭中,智力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环境,而遗传对智力的贡献显著减少。数据分析表明,环境的贡献在低收入家庭中可能达到70%,而遗传的贡献下降至20%左右。研究强调,在低收入家庭中,环境因素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遗传因素。如果在孩子成长的早期,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干预,研究显示能够提高约15%的智力得分,表明环境因素能够弥补基因的不足。
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基因检测并不能准确预测智商。虽然基因对智力有显著影响,基因检测只能预测智力差异的一部分,且精度仍然较低。智力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智力的可塑性意味着,通过教育、社会支持和适当的环境干预,个体的智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即便你做了基因检测,收到了检测报告,也不应该视其为命运的判决书,而应视其为打开潜能的路线图。人类智慧的真正密码,永远写在不断突破的求知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