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李丽云
2月7日晚,亚冬会圣火照亮了我国首个“双亚冬之城”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正式开幕。
1996年,亚冬会与冰城哈尔滨初次邂逅,在黑土地上奏响属于亚细亚人民的“冰雪之歌”;2025年,亚奥理事会会旗又回到冰城,让这座热情好客的城市再次进入“亚冬会时间”。短短500余天,哈尔滨便完成了第九届亚冬会各项赛事筹备工作,高效的办赛效率获得了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誉。
赛场建设彰显独妙匠心
29年前,哈尔滨首次举办第三届亚冬会时,面对雪场降雪稀少的困境,赛事组委会组织人工背雪上山,铺设出一条条符合标准的赛道。而今,当哈尔滨再次与亚冬会结缘,亚布力滑雪场的雪量已高达120万至130万立方米,雪车等现代机械设备将赛道打磨得平整光滑、起伏有致。
连日来,参加雪上项目的各国运动员惊喜地发现,通往比赛场地的主要交通道路——亚雪公路上,竟然飘荡着悠扬的歌声。这是由《尔滨的雪》《我在黑龙江等你》等4段音乐组成的独特旋律。其实,这些音乐并非出自音响设备,而是由车辆轮胎与路面碰撞产生。
“我们利用物理学中的振动发声原理,在不同材质的公路路面上制造出特定的凹槽。当车辆以一定速度驶过凹槽时,就会碰撞出特定旋律。”参与建设亚雪公路的博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介绍。
走进本届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冰打造的“小亚洲”。从哈萨克斯坦勇士广场的泽尼科夫大教堂,到塔吉克斯坦的苦盏博物馆;从土库曼斯坦的婚礼宫,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列吉斯坦广场经学院……亚奥理事会成员42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标志性景观,在这里以冰雪的形式精彩呈现。
晶莹剔透的冰景观背后,离不开大量符合标准的“冰砌块”。然而,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单块重量可达500至800千克。传统的手工切冰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质量也难以保障。为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任秉银团队研发了一款智能切冰机。这款机器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实时监测、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可确保每块冰的尺寸都精准无误。智能切冰机不仅切得精准,效率更是惊人,从前3个人10至15分钟的工作量,它只用1分钟便可完成。
冰雪盛景洋溢尔滨魅力
踏上哈尔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浓郁的亚冬之风便扑面而来。机场、车站,可爱的吉祥物“滨滨”和“妮妮”正热情迎接八方来客;冰雪运动科技主题地铁专列,让科普与亚冬同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亚布力滑雪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运动员正在进行赛前测试。这一项目对气象条件要求极高,运动员需要以最高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腾跃至10米高空。若比赛时风速过大,便会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
为此,亚冬会气象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组成联合团队,在亚布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开展了赛道风场超精细图像测速观测。他们成功解析了空中技巧项目跳台上方关键区域的复杂流场特征,为比赛提供精准的气象保障。
“坡面障碍和大跳台对空中风要求高。为此,我们在赛道设置了包含激光测风雷达在内的5套监测系统。”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人员熊峰介绍,他们还在大跳台和坡面障碍的出发点、赛道中段分别设置了气象监测便携站和固定站设备,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已展开激烈角逐。在这场冰雪盛宴中,不仅有运动员的矫健身姿,还有裁判员、医疗队员和志愿者们的默默奉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脚下的双板雪板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这是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首次为国际赛事提供核心雪具。“我们与高校合作,在国内首次将碳纤维科技、高弹纤维科技、钛合金技术等航空航天新材料与技术巧妙融入滑雪器材中。”冰雪欢腾体育装备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照会表示。
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已经张开双臂,期待着与全球朋友共享这场属于亚细亚的冰雪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