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丨寒冬里的坚守,田间“把脉”小麦安全越冬

2025-02-09 20:01: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春节过后,北京气温骤降。顺义的清晨,寒风刺骨,田野间一片寂静。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里,研究员张锦鹏正蹲在麦田边,仔细查看小麦苗情,记录着每一株小麦的“健康状况”,为它们的越冬表现“把脉问诊”。

“春节期间是小麦越冬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气温转折点,最能体现小麦的抗寒性。”张锦鹏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道。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字和符号,这些都是小麦抗寒性的“密码”。

张锦鹏介绍,小麦越冬性的评价分为五级:0级表示无冻害,1级为轻微冻害,2级为中等冻害,3级为较重冻害,4级则为严重冻害。为了快速记录,他和团队采用简化的数字标注法,将每一片试验田的小麦抗寒性逐一登记。

“你看,这片区域的小麦叶片有1/3到1/2已经冻干脱水了,但生长点依然健康,这说明它的抗寒性属于中等水平。”张锦鹏指着一片麦田说道。他告诉记者,对照品种“中麦175”是北部冬麦区的抗寒标杆,任何新品种的抗寒性都要与它进行比较。“如果抗寒性超过‘中麦175’,那这个品种就很有潜力;如果不如它,那就要谨慎对待了。”

在另一片试验田,张锦鹏发现了一个抗寒性表现优异的品种。“你看,这片区域的小麦叶片大部分还是绿色的,冻干脱水的部分不到1/3,这说明它的抗寒性比对照品种还要强。”他兴奋地记录下数据,并嘱咐助手拍摄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然而,并非所有小麦都能顺利越冬。在一片试验田里,张锦鹏发现了一个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这片区域的小麦叶片几乎全部冻干脱水,只剩下叶鞘基部还保留一点绿色。”他摇了摇头,“这样的品种可能无法通过越冬考验,未来会面临着被淘汰。”

张锦鹏的田间调查是多年来的坚持。他告诉记者,小麦越冬性的评价需要连续多年的数据积累,单靠一年的观察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反复验证,我们才能筛选出真正抗寒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才能把小麦品种受冬季冻害的风险降到最低。”

春节前后,正是北京最冷的时节,也是小麦越冬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张锦鹏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下田调查,正是为了捕捉小麦在极端低温下的真实表现。“这个时候的数据最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品种的抗寒性。”

当被记者问及春节坚守田间的感受时,张锦鹏笑了笑:“农业科研人员没有假期,只有责任。小麦不会因为春节就停止生长,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停。”

他的坚守不仅是为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更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越冬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张锦鹏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农民筛选出抗寒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