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不久前,由青海省花儿艺术研究院杂技演员苏振海担任主演并原创的杂技《太极·坛韵》,从50余个国家和地区选送的近50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最高奖项——“金狮奖”,实现青海杂技国际奖零的突破。这一杂技,包含“小坛砸脖三节后空翻”“双坛后空翻上肩”“双人过缸口”“移形换位”等多个高难度动作,令人惊叹。因作出突出贡献,苏振海于2023年破格获得一级演员(正高)职称。
“破格”的背后,是近年来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该厅聚焦“畅通”关键,进行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在建立多元化职称评审机制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如今,“不拘一格评价人才”的良好氛围在青海初步形成,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在各领域行业发现识别和支持人才
“我们坚持需求导向,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分类推进职称改革,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注重在各领域、各行业、各组织中发现、识别和支持人才。”2月7日,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姚静婷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该厅在原有职称系列基础上,结合新业态新职业发展需求,对职称评审专业进行分类细化、动态调整,增设了党校人力资源培训、自然资源工程、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科学传播、非临床药学、技术经纪人等13个青海地方特色专业,为54个领域、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畅通渠道、搭建平台。
“我们坚持以用为本的理念,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出台了非公企业人员、农牧民、基层人才‘双定向’评审等针对性强、具有创新性的专项配套政策措施,全面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职称申报渠道,1.2万余名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相应职称,426名‘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取得农牧民职称,3606名基层人员通过‘双定向’职称,留在基层工作、在基层兑现了待遇。”姚静婷说。
不仅如此,青海还搭建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立交桥,将技能人才评审职称领域拓展至盲人按摩、艺术、体育等13个专业,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班毕业分别按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对待,97名能工巧匠获得相应职称。
“一事一议”“一人一评”
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高级技师张春旭,凭借实打实的业绩和贡献,破格取得通信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成为青海省第一批获评高级工程师的高技能人才。他表示,过去技术工人被排除在职称评聘之外,只能在技能人才序列里“打转”,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自从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后,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技能人才更有盼头、更有奔头,成长成才的道路越走越通畅。
坚持“凭工作实绩论英雄”的评价导向,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对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搞论资排辈,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一票决定”,有绝活的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评”的方式及时评价。
姚静婷介绍,越来越多的人才因好政策受益,奥运冠军切阳什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自由职业者索南才让“一步到位”获得正高级职称。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决赛第1名获得者张明旭,由初级职称直接破格取得一级演员职称。青海油田公司采油班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凭借多年来攻克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200项、研发创新成果70余项,获创新成果奖14项、国家专利15项,创造效益近亿元,以及其独创的油气井风光一体化绿色智能注剂工艺技术,2022年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