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在苜蓿干旱胁迫记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5-02-07 15:43:2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2月7日从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获悉,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确定提升苜蓿抗旱能力的有效策略,该中心与内蒙古大学合作,聚焦苜蓿反复暴露于干旱条件下产生的“胁迫记忆”及相关调控策略,为苜蓿在干旱环境下的高效种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实验植物学》。

苜蓿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豆科牧草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我国的苜蓿种植大多集中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东北一带,水分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先前的研究表明,植物经历干旱后可能存在胁迫记忆,但在苜蓿中还鲜有报道。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反复经历干旱能否诱导苜蓿产生胁迫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影响其对后续干旱和复水的响应。基于此,该研究以紫花苜蓿WL343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比较组:对照组(CK组)和反复经历三次干旱的处理组(D3组),测定了苜蓿的形态、生理参数、植物激素、酶活性等重要参数,并开展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干旱胁迫记忆对苜蓿后续干旱响应的影响,研究团队将CK组和D3组的幼苗再次进行48小时干旱处理,然后复水。团队在干旱24小时、48小时及复水后测量上述相同参数和激素,并采集干旱48小时和复水后的叶片用于转录组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反复经历干旱可诱导苜蓿产生胁迫记忆,增强其对后续干旱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DNA甲基化,尤其是CHH甲基化,在苜蓿的干旱胁迫记忆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经过干旱胁迫训练的苜蓿幼苗在重新浇水后,其生长状况和活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研究发现,苜蓿反复经历干旱后,茉莉酸和细胞分裂素水平增加,表明这两种激素在苜蓿的干旱记忆反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此外,干旱胁迫训练使苜蓿叶片中的RuBisCO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显著上调。转录组分析表明,反复经历干旱胁迫的苜蓿在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和氮代谢方面显著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后续的干旱胁迫。该研究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提高植物抗逆性和农业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