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中见“得”——从铁路失物招领处看春运之“变”

2025-02-06 20:10:56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翟濯

在郑州东站一楼大厅,一间不大的房间外挤满了人。这里是郑州东站失物招领处,它不仅是不少旅客的“解忧杂货铺”,也是一扇观察春运的独特“窗口”——从遗失物品的变化到管理方式的升级,失物招领处的变迁,折射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铁路服务的精细化转型。

从每天40多件到300多件 失物数量见证高铁发展速度

方凤霞是郑州东站失物招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最近她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春运开始后,我们每天要接收300多件遗失物品的工单,忙得根本停不下来。”方凤霞一边搬运着遗失物品,一边对记者介绍。

郑州东站失物招领处成立于2019年,在此之前,由于开行列车少、客流量小,车站每天收到的遗失物品只有40多件。伴随着铁路客流的攀升,郑州东站的失物数量也不断增加。

跟随方凤霞走进失物招领处,只见不大的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放着十几个货架,每件物品上都贴着一个写有日期和入库序号的标签,这些仅是近3个月内的遗失物品。

今年春节假期,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419.3万人次。“从2012年每天开行34趟列车、日均发送旅客2000多人次,到如今每天开行800余趟列车、日均发送旅客15万人次,失物数量增长的背后,是高铁的快速发展和客流的迅速增加。”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副主任李予霞说。

从证件、现金到智能设备 失物品类体现生活方式转变

记者注意到,除了旅行箱、背包、编织袋等大件行李外,手机等智能设备是旅客最常见的失物。“以前丢的主要是证件和现金,现在大家乘车、消费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反而是智能设备容易丢失。”负责失物登记的工作人员樊星介绍。

临近失物招领处入口的一个货架上,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记者翻阅一旁的旅客遗失物品登记簿发现,几乎每隔几行就有手机、电脑、耳机等智能设备,一些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登记的,至今没有人认领。

“前些年丢电脑等电子产品很少见,现在很常见,一些人可能丢了就不要了。”樊星说,这不仅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方式正在改变,也侧面说明大家生活水平在持续提高。

曾经,火车站内的遗失物品以衣物、被褥、食品等生活用品为主,“扛着家当”出行是不少人的选择。如今,一些贵重物品成了失物招领处里的“常客”,甚至钻戒、黄金饰品也屡见不鲜。还有一些精心包装的礼盒被遗忘在这里,成为春运旅途中“甜蜜的遗憾”。

从心烦意乱到从容不迫 旅客心态彰显铁路服务升级

“同志,我的手机昨天丢了,已经在12306App上登记了,你帮我找找?”就在记者停留期间,家住郑州的李先生来到失物招领处,他昨天去商丘出差,行程中不小心遗失了手机。

“我在App上一登记,就有工作人员联系我了。手机昨天就找到了,今天搭乘返郑的列车送了回来。”李先生不慌不忙地说。核对完相关信息后,李先生很快就拿回了自己的手机。

李予霞介绍,今年国铁集团在12306App上线了遗失物品查找功能,只要旅客输入手机号和搭乘列车信息,后台就会有客服人员主动对接,失物最快当日就可回到旅客身边。

从过去丢失物品时的心烦意乱,到现在线上下单、当日送达的从容,越来越多旅客心态的变化,彰显着铁路服务的精细化转型。此外,铁路部门推出的“快递到家”等服务,让不少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取回自己丢失的物品。

失物招领处的变化,不仅是春运的缩影,也悄然记录着社会发展的点滴。“失”中见“得”,这个许多人回家路上的“解忧杂货铺”,藏着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