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2025年,重庆将全力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2月5日,重庆市委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提出的建设“六区一高地”,其中的第一个“区”,指的便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庆将如何推进建设?在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进行了解答。
实施三项行动实现三个突破
“2024年,重庆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成功实现西部进位,总量迈上3.2万亿台阶。”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江介绍,其中,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90%,整车出口突破50万辆。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双倍增”行动带动新入库科技型企业超1.1万家、新评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329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提升到2.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技术合同成交额974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西部第1、全国第7,全国排名较2023年提高1位。
“新春第一会”上,围绕持续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成势等方面,重庆市部署了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
“具体而言,2025年将实施三项行动、实现三个突破。”朱江表示,首先重庆将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行动,在加快“三中心一走廊”建设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4个能级提升”,即提升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4个能级,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新阶段。
其次,重庆将实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4个集聚成势”,即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现代服务业4个集聚成势,做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硬支撑”。
第三,重庆将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5个加快落地”,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416”科技创新成果、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项目、推动创新人才引育工程5个加快落地,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动力源”。
“尖”“新”“优”三方面推动科技支撑
如何以科技创新集聚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伟表示,重庆将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新领域新方向,构建“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不断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聚焦提升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科技创新的显示度、贡献度、活跃度,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7%,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
对此,重庆市科技局将从“尖”“新”“优”三个方面入手。
突出科技攻“尖”。重庆市科技局将迭代升级“416”科技创新布局,布局建设一批新领域新方向重大科创平台,夯实科技攻关的核心力量;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引领计划、颠覆性技术突破计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在人工智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加快产业向“新”。重庆市科技局将深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7.5万家、20家;深入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重点支持创新创业团队1000个以上;加快实施AI+科技创新行动,积极培育未来医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
促进生态更“优”。重庆市科技局将制定实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引育用服”人才体系,深化实施各类人才专项,加速汇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化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拓展国内重点区域科技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在高水平开放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