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妈妈是在为英雄抚养后代,如今革命胜利了,你的亲生父母回来了,回到家人身边去吧……”舞台上,奶娘白银翠与红色后代红红的温情对话,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近日,一部名为《阳曲娘亲》的舞台剧在山西省阳曲县泥屯镇上演。这部剧由泥屯镇的村干部亲身演绎,今年正式上线以来已先后上演50余场。
多年前,泥屯镇还是一个靠天吃饭、靠山谋生的农业小镇,如今一跃成为火爆的“文旅打卡地”。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近日,记者来到泥屯镇一探究竟。
党建引领,盘活资源谋发展
泥屯镇的经济曾长期依赖黄土地、矿石山和小果园。近些年,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撂荒地越来越多,石料厂则因环保不达标陆续关停。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少村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021年,李永莲来到泥屯镇担任党委书记,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了诸多问题。
“大家找不到方向,经济起不来,关键是人心不齐,党支部主心骨作用不强。”李永莲和镇党委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制定了“一村一策一专班”整顿方案,为11个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委派了镇党委委员和包村干部,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
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接下来就是寻找发展之路。“每个村可以先盘盘自己的家底,立足现有资源想办法。”李永莲提议。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每个村都拿出了“绝活”:龙泉村打出“三藏古寺”文化招牌,让古建筑焕发新生;岔上村依托自然资源,开发露营基地……通过规模种植、挖潜文化、招引项目等方式,许多村集体“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周边几个村庄利用自身资源都走上了经济发展快车道,我们该如何发展?”泥屯镇伽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和刚强着了急。
“伽东村虽然资源禀赋差一些,但在泥屯镇地理位置居中,能不能利用区位优势做点啥?”泥屯镇党委班子和村党支部多次讨论后,把目光投向了村里唯一的废旧小学。
2023年6月,借着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的契机,伽东村将废旧村小学教室进行改造,建起900余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镇党委包村干部帮着跑项目,与阳曲县委党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李永莲介绍,作为太原市唯一一个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通过实地观摩、专题授课等方式,推动教育实训和城郊农业相结合。同时,整合周边村农文旅资源,以思西奶娘白银翠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为原型,打造《阳曲娘亲》沉浸式红色课堂。
好戏开场,观众不断。今年上线以来,该教育基地共吸引6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之前实现翻番。
一村一品,打出特色产业牌
再过些日子,芦家河村里的樱桃树,将结束休眠期开始生长。这段时间,技术管理员芦海元不仅要及时调控樱桃大棚内的温度,还要清理棚中的落叶。
“樱桃树是村里的‘摇钱树’,一点马虎不得。”芦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芦称心说,2021年,芦家河村在镇党委支持下,通过专家考察研判,以村民自筹、上级奖补的形式,引进樱桃发展特色种植。挂果第一年就盈利18万元,2023年以来樱桃产业带动了全村50余户的参与,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到10000元。
芦家河的发展是泥屯镇21个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的缩影。如今,泥屯村的小米、中兵村的酥梨,芦家河村的樱桃、岔上村的露营基地……村村都有自己的主打品牌,农、文、旅项目遍地开花。
李永莲介绍,近年来泥屯镇依托本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利用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了产教融合“1+N泥味之旅”,规划了劳动体验、生态采摘、休闲观光三条研学路线,将南部11个村的四季瓜果采摘、北部3个村的生态康养休闲、中部7个村的农优特产示范片区串联起来,形成了农文旅融合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农副产品销售一空,日子过好的同时,与党组织也走得更近了。”李永莲笑着说。
如今的泥屯镇,处处可见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