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病毒病所论文揭示世卫组织当前关注唯一新冠变异株如何逃过T细胞

2025-02-04 15:24:5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冠病毒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JN.1仍然是当前值得关注的唯一变异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及合作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指出,JN.1通过多个免疫表位热点区域的复合突变,影响T细胞受体识别效果,进而诱导了显著的T细胞免疫逃逸。该论文1月28日发表在《自然免疫》杂志。

“T细胞作为机体适应性免疫的第二只‘手臂’,是机体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2月4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刘军介绍,其识别抗原表位的能力对于清除病毒感染至关重要。新冠变异如何影响白细胞抗原(HLA)限制性表位的免疫识别,以及T细胞免疫是否也是新冠病毒出现变异的驱动力,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科学数据。

为此,刘军团队与高福院士、北京地坛医院宋蕊主任医师、石家庄第五医院周吉坤主任医师等团队通力合作,以JN.1相比既往流行毒株新增的31个特征性突变位点为线索,设计并合成了覆盖刺突蛋白(S)、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及开放阅读框蛋白(ORF1ab)的变异长肽与HLA限制性表位短肽。通过团队建立的高灵敏度的T细胞检测方法,全面评估了这些突变在特定HLA限制下的免疫逃逸现象。

研究团队还结合感染康复人群的T细胞反应开展了研究,首次发现JN.1的特定突变显著降低了一类人群(HLA-A24人群)的T细胞免疫反应,凸显了突变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揭示T细胞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聚焦免疫优势表位的不同变异,开展了T细胞交叉免疫反应和免疫逃逸特征相关研究。通过T细胞受体体外结合及亲和力验证、结构免疫学分析等研究,团队发现变异株通过免疫表位复合突变影响T细胞受体“捕捉”病毒。尤其是JN.1改变了其特定多肽的疏水性实现免疫逃逸,相较而言,与JN.1仅差一个氨基酸的BA.2.86(JN.1是其后续进化分支之一)的相关突变则并没有对T细胞“捕捉”病毒多肽产生较大影响。

当期杂志专门刊登“研究简介”介绍该论文,认为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在特定HLA限制下,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T细胞表位的免疫逃逸现象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同时,研究提出T细胞介导的免疫压力可能是SARS-CoV-2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研究还发现N蛋白上高度保守区域的Q229位点(该位点在沙贝冠状病毒亚属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首次在BA.2.86和JN.1中发生了Q229K突变,影响了多个T细胞表位的免疫识别。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的结构免疫学方法揭示了该突变发生在T细胞受体识别区域,从而为疫苗和免疫疗法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博士生田金珉介绍,研究新冠病毒突变如何帮助病毒逃避T细胞免疫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持续进化,也为下一代广谱疫苗及免疫干预手段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