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立春,万象更新。
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活动3日在哈尔滨举行。约11公里的传递线路,将这座“冰雪之城”的地标逐一串联,来自各行各业的120名火炬手接续传递,为这场兼具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的体育盛会点燃激情与活力。
澎湃冰雪力量
火炬传递是亚冬会的重要节点。本次传递活动以“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为主题,包括启动仪式、沿途展演和收火仪式。
9时许,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启幕。这里是哈尔滨开埠之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百年发展历程。
第一棒火炬手为中国花样滑冰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副主席申雪。在火炬护卫队的陪伴下,申雪身穿橘红色羽绒服,头戴橘红色帽子,手持火炬,轻盈起跑,宛如火苗跃动。
火炬名为“澎湃”,造型似绽放的丁香花,高约735毫米,采用中国红、丁香紫、冰雪白等色彩,表达真诚豁达、热情洋溢、开放包容的冰雪特质与人文特色。
在120名火炬手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6岁,有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也有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志愿者等。
王濛、武大靖、盛李豪、李雯雯、汪顺等多名奥运冠军担任火炬手。“作为一名老运动员,我期待更多优秀冰雪人才涌现出来,特别是在家门口举办的亚冬会,衷心祝愿中国代表团所有运动员取得好成绩,让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高高升起。”武大靖说。
11时30分许,收火仪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网红旅游打卡地——大雪人广场举行。来自哈尔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北京冬奥会冠军隋文静是最后一棒火炬手,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迎来阵阵欢呼声。
点燃城市激情
在火炬传递路线上,印证时代变迁的滨洲铁路桥、以冰雪艺术闻名的兆麟公园、长逾1.4公里的中央大街、彰显城市英雄品格的防洪纪念塔广场等,均被串联起来。
火炬传递中心火炬手与志愿者管理组负责人李娜说,此次火炬传递活动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一方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融入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发展风貌与人文积淀。
啦啦操、快闪合唱、街头器乐演奏、国标舞、冰雕制作……沿途,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营造出满满氛围感。在五星红旗的掩映下,滨洲铁路桥焕然一新,高校大学生置身大型亚冬会主题画框,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留下精彩一瞬。
在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前,一块浇制的冰场上,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上演冰上火炬传递。十几个孩子紧随其后,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与冰雪项目带来的快乐。
“这次火炬传递承载的是火种,更是对大自然的礼赞,激发出人们参与冰雪运动、赏冰乐雪的无限热情,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宝藏家乡’。”前来观看火炬传递的哈尔滨市民傅强说。
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说,本次亚冬会火炬传递还设计了线上部分,让更多人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参与到这一体育文化活动中来。
凝聚亚洲梦想
亚冬会火炬传递象征着和平与友谊,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火炬传递是最开始的部分,作为一名火炬手,我非常兴奋。”亚奥理事会副总干事维诺德担任第30棒火炬手。在他看来,这是参赛国家和地区以及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一届亚冬会,令人骄傲。
3日上午,本届亚冬会首场比赛——男子冰球项目的小组赛打响。在哈尔滨冰球馆,科威特队对阵吉尔吉斯斯坦队,现场欢呼声不断。维诺德说,希望以体育促团结,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正值冰雪旅游旺季,加之亚冬会效应,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热门景区每天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作为一名出租车驾驶员,今年50岁的火炬手李绍举颇为激动:“我们提前组织培训、学习英语,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服务,希望越来越多中外友人都喜欢‘国际滨’,爱上这座‘双亚冬之城’。”
“虽然春节没有休息,但能为这场亚洲体育盛会做一点事情,我感到非常自豪。我要把勇于超越、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传递给一线医护人员。”火炬手于波是2024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亚冬会定点医疗保障机构,在亚冬会期间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
11时45分许,收火仪式结束。7日晚,圣火将在亚冬会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持续燃烧至亚冬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