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面塑,与时俱进的指尖艺术

2025-02-01 08:22:55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周心怡 唐斯琦

捏搓揉掀、点切刻划,柔韧的面团在指尖游走,摇身一变竟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团圆与喜庆交织的新春时节,面塑,这项历史悠久的指尖技艺,以其细腻独特的表达形式,化作节日里的一抹温馨亮色。

面塑,俗称“面花”“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塑作艺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面人获批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习面塑的张书嘉2007年尝试创业,致力于面塑的推广工作。“刚创业的时候,向人们解释‘什么是非遗’成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张书嘉回忆道,“而且在当时,如果我们独立运作的话,房租压力也会非常大。”

2009年,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张书嘉抛出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张书嘉便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中心为面塑工作室提供100多平米空间,用于面塑的展览展示和传承教学。

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沈瑾怡介绍,文化中心多年来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帮助面塑艺术深入社区、商场和其他公共活动空间。针对不同人群,以宣讲介绍、互动讲座、创意课堂和成果展示等不同形式,让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体验可以扎根。

一走进张书嘉的面塑工作室,就看到很多小朋友们在专心地捏面塑。“源于兴趣,我6岁便接触面塑,一直跟着张老师学习,现在还在学校创办了面塑社团。”今年16岁的肖圣译说,“我希望能带着自己的面塑作品走上更大的舞台,把这项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

“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和学校紧密合作,学校提供场地,社区负责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沈瑾怡分享道,“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学校特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培养了年轻一代。”

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非遗、学习面塑技艺之后,张书嘉在面塑推广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尝试。她和团队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和题材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多具有新意且贴近生活的面塑作品——既有大胆跨界、由静变动的非遗定格动画作品,又有饰品、冰箱贴等具有功能性的面塑产品。

今年春节,张书嘉和她的“徒弟”们专门制作了以生肖蛇为主题的“蛇来运转”面塑作品,希望通过“年轻化”“生活化”的表达,让面塑走进大众生活。张书嘉说:“希望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看到、了解并热爱面塑。”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