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蛇舞新春,从庆阳剪纸里品非遗年味

2025-01-28 15:39: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耿洋洋  

金蛇狂舞,蛇年有福。春节期间,黄土高原上的甘肃省庆阳市,被浓浓的年味层层包裹。这座有着“农耕文化发祥地”美誉的高原城市,历史的沉淀让它处处散发着独特魅力,而庆阳剪纸,更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甘肃庆阳,近距离感受庆阳剪纸的文化魅力和传承活力。走进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马路的工作室,推开门的瞬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陇原农耕图》质朴地展现着岁月里的农事劳作,《灵蛇献瑞》则灵动地预示着新年的好运……庆阳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路,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创作之中。她手中的红纸,在指尖不断折叠、翻转,用铅笔勾勒出石榴果实饱满的轮廓,剪刀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纸屑随着她手腕的转动飘落,蛇的鳞片逐渐浮现,石榴的籽粒隐约可见。经过精雕细琢,一幅构图饱满、意蕴深远的“蛇盘石榴”剪纸作品跃然眼前。  

“今天,我剪的是‘蛇盘石榴’。”马路一边剪一边向记者介绍,过春节,剪、贴窗花是庆阳民间传统习俗,2025年恰逢农历乙巳蛇年,她创作了一系列蛇元素剪纸作品。“在传统文化里,蛇是很有灵性的动物,既代表守护,又寓意新生,有着特别的地位。我每次剪蛇,都喜欢搭配卷草纹,再把石榴、寿桃与蛇结合在一起。石榴果实饱满,寓意多子多福;蛇蜿蜒盘绕,象征着守护和吉祥。我希望通过我的剪纸作品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庆阳剪纸历史悠久,能追溯到两晋时期,隋唐更是达到鼎盛。最开始,它以窗花、炕围画等实用形式融入生活,与庆阳的窑洞民居紧密相依,和地方文化风俗深度交融,成为庆阳独特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春节,当地城乡民宅便沉浸在浓郁的年味和艺术氛围中。尤其是乡村,家家户户张贴窗花,窗棂上,鲜艳的红色窗花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夺目;门框上,寓意吉祥的门花随风轻晃;炕围上,精美的炕围花把生活装点得温馨又美好。 

“庆阳剪纸题材特别广,日月星辰、民间故事、瓜果蔬菜都能成为创作素材。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不同,它风格粗犷大气,更注重块面的表现和造型的整体感,风格淳朴而敦厚。”马路告诉记者,剪纸匠人不用打底稿,拿起刀就能创作,通过线条和图案,将心中的情感与愿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庆阳剪纸非遗传承人,对于这门手艺,马路已坚守了20多年,尤其近几年,她积极推动“剪纸进校园”“剪纸进社区”,培养了数千名剪纸爱好者,带领他们在创新的路上不断探索。

“我的剪纸受祁秀梅大师影响比较深。在传承古老纹样的基础上,喜欢融入现代装饰元素,通过黑白灰的色调搭配,让作品层次更分明,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说话间,马路拿起另一幅剪纸作品介绍起来。画面里,蛇和稻穗相互依偎,既有大自然的生动,又有农作丰收的美好寓意。  

“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正如马路所言,庆阳剪纸不只是一门古老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2008年,庆阳剪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以剪刀为笔,以纸张为墨,运刀游走间展现老百姓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庆阳剪纸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记忆,镇原县文化馆作为庆阳剪纸非遗保护的责任单位,也在积极推动其传承与发展,通过成立传习所,举办展览,编印书籍,拍摄电影和专题片等方式,推动庆阳剪纸走出黄土高原。”庆阳剪纸保护单位负责人、庆阳市镇原县文化馆馆长常燕满脸自豪地说,剪纸非遗传承人在守正的同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剪云裳”系列剪纸服装等剪纸文创产品,丰富了剪纸艺术表达形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风采。

蛇舞新春,纸间传情。随着剪刀上下飞舞,庆阳剪纸里的“蛇”,不仅在纸上活灵活现,更在一代又一代的民俗记忆里、在新春的美好祝福中,欢快舞动,薪火相传。

(视频摄制及图片来源:庆阳市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耿洋洋 孙嘉隆)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