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彭竞兰
肉,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吃好肉,是人民群众朴素真切的盼望。
“湖南是畜牧业大省,以生猪为例,年出栏量在6000万头以上。”1月26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武深树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肉类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通过源头种业、高效养殖和科学锁鲜,湖南正用科技手段赋能肉类加工全产业链。一大批汇集创新力的“湘”字号肉类加工品,端稳群众的“肉盘子”。
科学培育优质种源
1月26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五丰)天心种业育种基地,一头正在实验室接受检测的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便是在我们参与的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优质猪新品种设计与培育’项目,培育出来的种猪父本。”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朱永胜介绍。
经测定,该品种料肉比2.27,日增重1.08kg,商品群肉质性能十分优秀,肌内脂肪含量2.4%,超过40%的测定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2.8%。“料肉比低,意味着饲料转化率高;日增重高,证明生长速度越快;肌内脂肪含量丰富,能让猪肉鲜嫩多汁,风味更好。”朱永胜说。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种猪是猪业的“芯片”。生猪种业发展对提高生猪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供应和生猪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种源支持下,2022至2023年,新五丰高性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每年增长约5万头;2024年上半年,增长约2.3万头,确保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智慧养殖提升品质
在种蛋接收区,真空吸蛋器将鸡蛋牢牢吸住,整齐码放在托盘上;在禽苗分选鉴别免疫区,小鸡仔由自动化设备接种疫苗后,在传送带上被光检探头自动计数装盘……这是发生在湖南湘佳股份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佳股份)亿羽禽苗孵化中心的情景。
“从种蛋分拣、孵化和落蛋照盘,再到禽苗免疫、苗盘回收清洗,最后到禽苗出库,我们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孵化中心车间主任易芹芹介绍,以“智能照蛋识别”设备为例,通过利用激光与热成像技术、智能算法判断种蛋发育情况,有效避免了由死胚蛋孵化爆炸带来的损失,中心种蛋的合格率提升至97%。
跟着鸡仔离开孵化中心,来到位于夹山镇汉丰村的湘佳家禽养殖基地。可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环境信息的物联网,搭配给水给料自动化机器,让高10层的鸡舍变成了“智慧楼房”。“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中央空调的作用,实现鸡舍自动通风、自动环控,还能自动给水给料、集粪集鸡。”湘佳牧业子公司三尖农牧总经理助理官其宏说,舒适环境让蛋鸡有了好心情,如今,基地的产蛋率整体提升了10%。
智能加工提高效率
11时许,从新五丰长沙浏阳永安基地出发,满载生猪的运输车缓缓驶入新五丰位于长沙县的广联屠宰场。通过8小时的静养后,经自动化屠宰生产线和精细分割工艺,一头猪可以分割成260多个猪肉产品,一部分将以热鲜肉的方式在本地市场流通,另一部分通过预冷工艺后,将搭乘专用冷链车前往长三角和港澳地区。
“一把刀片改变肉类加工。”朱永胜坦言,“过去的传统屠宰行业,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效率低、损耗大,肉质还容易被破坏。现在,在我们永州和郴州新建的屠宰场,投入了大量自动化的设备,以应用的自动劈半机为例,仅需一分钟能完成劈半操作,单次操作可节约2两猪肉,不仅提升了屠宰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
“在常德石门,我们建设起全自动家禽机械化屠宰线,从活鸡到预冷,基本不需要人员操控设备,全自动化屠宰流水线一小时可处理1.6万只湘佳鸡。”湘佳股份相关负责人覃黎明说,此外,为确保禽肉产品生鲜、安全抵达餐桌,湘佳股份与北斗卫星系统合作,共同研制出冷链物流追踪系统。在系统中,冷链运输车定位、车内监控、车外温度等数据一目了然,无需司机下车查看货品情况,确保鲜禽24小时新鲜送达全国各地。
科技加持,让新五丰和湘佳股份这两家农业产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2024年都分别收获不菲成绩。2024年,新五丰年销售额近20亿元,湘佳股份2024年生鲜禽肉销售也达35亿元。
上述企业的发展,是湖南肉类加工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湖南立足本地优势,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多元食物供给。通过优化发展政策,加大招商引资,提升加工能力,加强跟踪服务,湖南大力支持养殖主产区发展肉类加工,加速养屠加销一体化发展,打造肉类加工全产业链。
武深树介绍,当前湖南正在积极构建以长株潭地区为重点的肉类精深加工基地、以洞庭湖区为重点的肉类外销基地、以湘南地区为重点的粵港澳大湾区肉品供应基地,积极打造全国肉类产业发展高地。
“湘”字号肉品,正“出湘”“出海”,成为更多家庭的餐桌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