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之内,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10%。如何在专业医生到达前,抓住“黄金时间”,赢得最佳救治效果呢?广东东莞与腾讯合作探索构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通过科技手段打造黄金急救时间,以科技助力城市社会应急体系建设。
1月20日是“120国家急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东莞市120指挥中心、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康华医院一探究竟。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高达55万人遭遇心源性猝死。而急救中的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至6分钟,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则为8—13分钟。在救护车到达前的宝贵“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被及时救助,则会面临生命危险。
“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致力于打造政府主导下的应急开放平台,利用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实现急救需求与救援资源的高效匹配,变偶发式急救为“网约式”急救——通过微信小程序“企鹅急救”,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等专业医疗力量与社会救援力量可以实现有效连接。
据东莞120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德琼介绍,东莞已在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中接入腾讯研发的“企鹅急救”应急响应系统,实现报警者、120报警受理者、出车医生或护士之间的多方视频通讯联动。
“‘企鹅急救’犹如给我们装了‘千里眼’。”东莞康华医院急诊科医生徐利利说,急诊医生通过小程序,可再次确认需救助人位置信息,患者自身及周边情况,指导报警者或现场志愿者在救护车到达前进行正确的自救互救,如脱离危险环境、实施心肺复苏术、压迫止血、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徐利利分享了一个急救成功的事例。有一次夜里,当听到救护车响起时,他立刻冲上车并点开“企鹅急救”视频系统。他看到一位父亲在慌乱中对溺水孩子进行的错误急救操作。徐利利马上指导父亲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在救护车赶到该患者家之前,徐利利通过远程视频指导完成了关键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以前只靠电话与患者家属沟通,往往家属因为紧张无法描述现场具体情况,更难以进行急救操作。”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区副主任李剑强表示,视频指导解决了很多电话沟通中无法实现的问题,比如按压心脏的位置、止血或者海姆立克法的操作,通过视频一眼就能看清楚,大大提升了急救效果。
“院前急救争分夺秒,‘企鹅急救’系统最大的意义在于填补了院前救护车到达之间的空窗期。它既可以让医生在车上就了解到病人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备好急救所需的药品等,又可以及时指导病人家属实施急救。”东莞120主治医师黄静仪表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每一次的急救都能够得到准确、快速的处理,让生命在黄金4分钟内得到守护。
目前,东莞市109辆入网救护车已安装接通“企鹅急救”系统的平板电脑。心肺复苏32例、实施海姆立克法20例、压迫止血957例……2024年5月以来,东莞市救护车医生通过“企鹅急救”小程序视频连线指导第一现场实现成功救援案例。
此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致力于推广和普及急救志愿者培训、AED和志愿者定位及落实等,让社会救援的生态链更牢靠。东莞已有100台AED接入“企鹅急救”地图,培训14000位社会急救志愿者,其中12920余人成为“企鹅急救”平台志愿者。急救力量与资源的高效连接,为东莞“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提供多方面社会应急保障。
“接下来,我局将总结前期经验,逐步在东莞全域推广‘4分钟社会救援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透露,计划两年内在全市铺设400台AED,培训志愿者8万名,进一步加强该市院前急救与社会急救的结合,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急救,让AED设备更加触手可及,让更多的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有人敢救、有人会救、有设备可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