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2025年1月14日,在第四届“草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建议,饲草的生物学特性与粮食作物存在显著差异,草种培育需解决特有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三北”地区大多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草的抗干旱和抗恶劣性强,在“三北”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三北”地区草原面积约22亿亩,是森林面积的2倍,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55%,“三北”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70%是草原。可以说,草原是“三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北’工程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荒漠化治理仍面临挑战,其中优质草种缺乏是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强调,我国草种选育速度慢,且易退化,因此需要加快多年生生态草种的研发和培育。
“草原是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要通过科技引领和系统治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沙和谐、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标。”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提出“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协同推进,“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的理念,强调要管好土地的承载力和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与会专家达成了广泛共识,建议未来要强化草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与会专家强调,当前我国草原科技还相对落后,草原科技贡献率不足30%,要持续加大草原科技创新力度,开展草原保护修复重大问题研究,尽快在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生态系统重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智慧草原建设、草原碳汇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加强免耕补播、植被重建、草原改绿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着力解决草原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草原保护与治理中,应注重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草原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