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显成效

2025-01-17 19:27: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赵晓静

1月17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近年来,湖北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体制协同运行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在湖北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由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社厅等8部门联合组织,选取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信科等26家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构建“2+8+N”工作体系。

针对科技人才分类不清晰、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方法局限等问题,在全国首创启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规范》等3项标准研究,为该省各试点单位在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技人才分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等提供相对普适性的参考借鉴。

目前,3项地方标准已立项,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正加紧修改完善。

建立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效能的激励机制。坚持评价与激励并重,持续完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发现、遴选有实力、能攻关、出成果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针对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从事基础研究等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开展评价指标探索。强调成果和实际贡献,中交二航局制定《科技人才管理办法》,构建以任务类指标、成果类指标、价值类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托科研人员任务管理软件,探索实施项目化、信息化、数据化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新模式,2024年认定并聘任18名一级、二级专业总工程师。

探索信息化评价方式,武汉东湖高新区试点人才“注册制”“积分制”等开创性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基础研究、交叉研究支持计划,配套专项经费与支持方案,探索“揭榜挂帅”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完善长周期支持机制,对青年人才考核周期从4年延长至“3+3”年。华中农业大学实施“狮山硕彦计划”,探索理论类基础研究5年+5年、实验类基础研究3年+3年的长周期考核机制,遴选支持232名优秀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培育体系逐步健全。

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赋予人才“引育留用评”自主权,实行“自主引才育才、自主设岗聘任、自主评价定薪、自主使用经费”。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实施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将武汉市人才资源与各市州创新资源充分融合,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流动,两年累计引导177名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32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累计支持12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农村一线。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