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1月16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获悉,2024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左右。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上海对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发展。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16架;落地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累计63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在过去的一年,上海新质生产力成果持续涌现。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介绍,2024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预计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为了增强科创高水平源头供给,过去一年,上海布局成立数学和交叉学科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成立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健全选人机制,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聚焦区块链、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聚焦“策源”的同时,上海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创新链各环节和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上海布局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设立并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上海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都开启了“加速跑”。2024年,上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亿元;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93家,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新晋独角兽企业10家,均位列全国第一;瞪羚企业数达67家,晋升全球第一。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点燃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工业产值预计增长11.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4%左右,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骆大进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