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伯文 杨兴灿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近日,渤海湾畔,第81集团军某旅一场实弹战术演练正如火如荼展开。油机轰鸣、硝烟弥漫,官兵紧张地进行战斗前准备。
阵地上,一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一级军士长王培君。此次演练中,他要检查自己研制的“电站超速保护装置”的运行情况。
“王培君不仅是旅里的电站专家,也是科技创新基地的一员,‘电站超速保护装置’是他的第9项创新成果。”某营营长阮健介绍,入伍27年来,王培君练就一套“听声音、摸温度、闻气味”的辨识故障绝活,在各项演训任务中累计成功排除油机故障千余起,被官兵亲切地称为“电站专家”。
解决实际问题
王培君还记得多年前的那次任务。那天,刚刚被调到机电维修岗位的他参加了高炮连执行伴随保障任务。在上级下达空情信息后,一台电站突然“熄火”,在场的操作员瞬间慌了神。见状,王培君立即赶了过去。经过检查,他发现电站的柴油管因磨损发生破裂。来不及多想,他随即扯下一块塑料布,对油管破裂处反复缠绕,并用手紧紧摁住。他的这一举动,保证了实弹射击任务的顺利进行。听到火炮发出的阵阵“怒吼”,王培君看到了自身工作的意义。
从那以后,王培君慢慢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装备列装部队,王培君所在单位的电站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更加繁杂。为了让专业技能跟上转型建设步伐,他总是快人一步、学深一层:为了吃透电站理论,他曾对照教材记满十几本笔记;为了修好某型电站,他曾一天一夜不休息;为了搞懂电气原理,他曾连续画了十几张电路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自己的刻苦与坚韧,王培君熟练掌握了单位十余种型号电站的维修方法,无论主战装备、还是民用设备,只要是“带电”的家伙出了故障,他一出马,基本手到病除。
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心脏”,更是作战装备的动力。实践中,他发现油机转速升高严重威胁装备和操作人员安全。于是,他希望设计出一套电站自动保护装置。
研究电站自动保护装置涉及钳工、焊工、电子电工等多个专业的知识。一次,他在焊接零件的时候,不小心被弧光打到了眼睛。到了晚上,眼睛流泪睡不着,紧接着脸上和脖子的皮肤也出现破损。指导员袁智源劝他先休息一下,等身体恢复了再继续干。他却说:“没事儿,早一天研究出来,就能早一点服务战斗力生成。”
半年后,他设计出“某型电站超速保护装置”,成功在集团军防空部队得到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装备运行的可靠性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基层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持续创新中解决问题,王培君逐步成长为一名军中工匠。问及科研创新的初衷,他不假思索地说:“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训练提质增效。”
结合实践帮带
近年来,随着实战化练兵力度的加大,武器装备的故障率也逐步提高。这对部队应急维修保障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王培君认为,一个人会修理、能保障,不算什么,作为单位一名老兵,培养出更多的电站修理能手,提高维修保障效率,才算真本事。
“对照案例讲解,结合实践帮带”。这是王培君多年来总结出的教学心得。每次演训任务时,他都会带着班里的战士深入一线,手把手教授他们故障排除要点。
一次,导弹营雷达车突发断电故障,王培君立即带领班里战士赶到现场。简单了解情况后,他便开始逐一检测发动机舱线路和元器件性能。由于舱内空间闷热狭小,为更好讲解和展示自己的检修过程,王培君只好倚靠在发动机上,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
“大家注意,第一步要静态检测线路是否通畅,第二步要动态量取电压电流是否正常……”就这样,他边讲解边示范,最终,准确判定故障原因,并通过旁路短接的方法,保证了雷达顺利开机。
成为集团军电站专业的首席教练员后,王培君利用集约化训练、远程连线教学等机会,先后为单位培养输送了400多名电站维修骨干。他编写了7本专业书籍和实用手册,在集团军部队推广运用,进一步夯实了电站专业的理论教学基础。
前不久,在该旅组织的强军故事会上,王培君受邀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发在场官兵的强烈共鸣。他说:“每个岗位都连着战位,每个专业都是战斗力增长的关键因素。小岗位也能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