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云南这样做

2025-01-16 17:20: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张俊波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众多野生动植物,且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相对集中。但长期以来,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面临种群缩小,生境和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威胁。

记者1月16日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为精准掌握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动态变化,近期该局全面启动51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常态化监测工作,这标志着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从阶段性调查转入常态化监测新阶段。

天空地一体化,构建全面监测网络

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从水平分布看,各县之中以景洪市和勐腊县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多,均达到40余种。而丽江市和西畴、麻栗坡、金平、屏边、勐海、贡山等县的分布也较为集中。如彩云兜兰、云南红豆杉和望天树等,都是云南特有的极度濒危物种,曾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和过度采集等多重威胁。

在动物界,亚洲象、滇金丝猴和绿孔雀等是云南特有的珍稀动物,它们的数量极为有限,且面临着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威胁。这些动物不仅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云南省采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与构建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全方位立体监测。利用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云南省实施监测管理,集成大数据与智能分析,全面评估与分析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在众多自然保护区,林草部门和各管护局设置了40个野生动物监测单元和230个野生植物监测样地,装置红外摄像头,捕捉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成为常规手段,如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的红外摄像头,成功监测到云豹、金猫等珍稀野生猫科动物的罕见影像;基于AI技术,“象脸”“猴脸”和“孔雀”等可自动识别、自动预警,监测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此外,基于卫星影像与3S技术,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保护与恢复工作中被广泛应用,这有助于掌握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变化,从而构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及保护地内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全面加强了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因地制宜,创新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保护极度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云南省持续创新监测和保护措施,包括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实施常态化监测,旨在确保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得以延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此前,《“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对我国48种极度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和50种野生植物实施监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印发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部署全国统一开展监测工作。

为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编制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监测计划》《云南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监测计划》,针对省内分布的19种陆生野生动物和32种野生植物,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布设野生动物监测单元40个、野生植物监测样地230个,采取“专家团队+在地管护机构”的模式,统一使用“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APP实施监测管理。

同时,以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大学等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组建了14个专家团队,分工负责各物种的监测技术指导、数据审核和监测报告编制工作。

为确保相关工作有序推进,云南省林草局近期还举办了云南省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网络培训,邀请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心专家对全省94个承担监测任务的县(市、区)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等单位近600人进行了技术培训,打牢珍稀濒危物种精细化保护管理的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