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冬日暖阳下,当雄草原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数百头牦牛悠然自得地在这片高原牧场上觅食,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的生态守护者,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经济的坚实支柱与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1月16日,记者深入探访了这片被誉为“天选牧场”的神奇之地,见证了牦牛产业如何充盈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牦牛经济成为农牧民增收支柱
在当雄县龙仁乡,牦牛养殖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郭庆村的赤列益西是家庭牧场的典型代表。他告诉记者,自2017年家庭牧场建立以来,自己家牧场的牦牛存栏率从过去的零散养殖提升到了220头,能繁母畜达到110余头,年完成出栏率为20%。每头牦牛经过3个月的育肥,能增重60斤左右,净增收能达到2700元至3000元。赤列益西的家庭牧场自运营以来,累计收入已超过150万元,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在净土牧场购买牦牛肉的当地群众扎西次旦。他表示,每天过来买肉的人络绎不绝,还有许多外地的游客,都是奔着当雄县的金字招牌——“有身份证的牦牛肉”而来。当雄的牦牛肉因为品质好,大家都很喜欢。
“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当雄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边巴仓决介绍,当雄县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重点对现有产业链进行“补链”“延链”“强链”,探索形成了“良种繁育+科学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牦牛产业的发展层次和竞争力,还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良种繁育是牦牛经济的第一环。当雄县与浙江大学教授团队建立牦牛种业发展合作机制,负责研究牦牛基因、解决牦牛良种培育周期长等问题。同时,组织开展“送种牛下乡”活动,通过良种牦牛与牧民家牦牛的配种,改良牦牛品质。
科学养殖是牦牛增产的关键。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专家的指导和北京市东城区的帮扶下,当雄县引入科学养殖方法,摸索出独特的家庭牧场模式。据统计,当雄县共计建设家庭牧场82家,其中北京市东城区扶持了26家。2023年初存栏4037头,已完成育肥出栏818头,实现经济总收入695.3万元,带动75户实现户均增收9.27万元,人均增收1.85万元,平均每头牛比育肥前增收2000余元。
在屠宰加工环节,当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屠宰加工业。通过大型现代化屠宰流水线,让加工过程实现数字化、生态化、智能化。一头牦牛从预处理到加工再到分割,分出32种产品,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品牌营销则是牦牛经济的重要一环。当雄县通过数字牧场建设、数字化传播等方式,构建起牦牛肉品牌的数字化支撑体系,打造“有身份证的牦牛肉”品牌。开设线下体验店,积极运营电商,通过直播带货推销牦牛肉酱、牦牛肉干等产品。
当雄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雄县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净土牧场建设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牲畜入股等方式,让农牧民获得分红收益。同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如高原蓝牦牛肉加工厂,通过订单收购牧民牦牛,带动群众增收。
当雄县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牦牛产业的效益,还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草畜平衡。到2026年,当雄牦牛养殖数量力争达到35万头,出栏量达9万头,销售额达4.2亿元,带动群众就业3000人,综合产值9亿元。
(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