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举办

2025-01-15 16:07:1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近日,“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大会以“跨界融合·创新未来”为主题,共设3场大会报告和4个专题会议,聚焦大中小学贯通式培养模式与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汇聚产学研优质资源,为推动教育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指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传递给大众,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科普的意义在于“连接”,科普的价值在于“赋能”,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只有当公众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牛晓莉指出,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科教融合发展战略,致力于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与此同时,学校也在持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作了题为“新AI与新时代的人才与培养”的报告。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转变,未来人才需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适应AI时代需求。教育体系亟待改革,传统模式应与AI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算法意识、编程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天文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作了题为“AI赋能下的天文科学教育”的报告。报告以天文AI学习社区为例,探讨了基于天文学研究范式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思路,旨在引领天文学教育与天文科学闭环发展。

大会期间发布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团体标准《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和体系化指导,助力一线课程教学教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大会期间还举行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和“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峰对话环节。同时,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研讨会、大模型技术赋能教育研讨会、“创新人才培养”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说明会以及名师工作坊等活动也在大会期间举行。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