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3——2——1——,点火!”
近日在四川天府新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大会上,控制室内传来一声激动人心的指令。紧接着,由四川天府轻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府轻动)自主研发的首款6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成功启动,瞬间点燃了与会者的热情。天府轻动董事长黄明告诉记者:“这款发动机我们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四川天府新区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企业集群,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该区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落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35个。
四川天府新区采取了哪些举措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1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该区寻找答案。
打造科创服务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科创岛是四川天府新区精心打造的创新成果转化聚集区,自投运以来,陆续迎来众多“登岛者”,目前已聚集近1000多家注册企业,累计发布科技成果500余项。
“为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通道,我们联动成都科创通,打造了‘科创通+科创岛’线上线下融合的科创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科创企业上岛发展。”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成果转化处处长聂东说。
具体而言,在线上平台方面,该区集成科创通平台资源,分类链接成都市“8大生态圈、28条产业链”科技服务资源,汇聚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整合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产品近3000款。在线下,面向成都市整合优质科技服务资源,系统布局科技综合、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六大服务功能,导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101家,集成技术合同登记等服务事项104项,与科创通配套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技大市场。
“目前,我们正依托成都科创生态岛,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15条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发展需求,创新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确保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聂东谈道。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已促成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1700余项、金额超14亿元、孵化企业140余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当前正抓紧推动北理工特种无人机等20余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
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推动科技产业融合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所执行主任丁登伟介绍,2016年,清华大学与四川天府新区携手合作,共同创立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他也因此结缘此区,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一员。
一直以来,四川天府新区坚持引育壮大“校地平台、科技企业、产业项目、科技人才”四大创新主体,多措并举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旨在打造从“100到N”的产业创新生态。
“校院地协同创新是壮大创新主体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加速引进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等高能级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6个,并按照‘一院一基地’模式,加快建设北理工成果转化基地、西工大航动区成果转化区,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科技合作处负责人王江南表示。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川天府新区深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计划,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加快“积分变贷款”,助力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该区还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精准服务科技企业技术成果、投资融资、应用场景等需求,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