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农历腊月的太行山,寒气逼人。瓦日线上,一列列满载煤炭的万吨重载列车钻山洞、跨峡谷,宛如钢铁巨龙。春运期间,许多行业对能源需求量增大,这些煤炭将经过瓦日铁路发往华东、华南地区,为企业生产提供能源保障,把光和热送到千家万户。
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东省日照港,全长1260公里,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建设的30吨轴重重载铁路、世界上首条一次建成1000公里以上重载铁路,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
年关将近,为确保瓦日铁路安全畅通,来自国铁郑州局的近千名铁路职工犹如太行山“铁”骑士一般,仍然穿梭在太行山间,用心守护这条温暖通道。
“过山哥”:精准操控万吨列车
“绿灯出站好了。”1月14日一大早,王丽军驾驶着71503次万吨重载列车,满载煤炭,驶出长子南站。春运期间,这里每天要开行140多列车,最繁忙时段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列重载列车开出。
今年45岁的王丽军是瓦日线重载列车的首批司机,曾牵引首趟万吨重载列车,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他驾驶的万吨列车长达1600米,是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的8倍。
如长龙般的列车由太行山顶一路呼啸飞驰至豫北平原,海拔垂直下降1100米,途经坡道26个、隧道24个、弯道167个、桥梁184座,部分路段车头与车尾的垂直高度差约11层楼高。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开火车,就像在开“过山车”一样。正因如此,王丽军和他的同事们被称为“过山哥”。
“上坡不可怕,最难操控的是下坡。长子南站到汤阴东站区段有10次精准制动时机,每次推闸把的时候,必须把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王丽军说。瓦日线长子南站到汤阴东站区段190公里都是连续长大下坡道,司机每次制动列车时的减压量误差不能超过1千帕,对应操作手柄的刻度线就是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那么细。
好马需得配好鞍。王丽军说,能够做到精准制动,不得不提及他操控的机车类型。HXD1型电力机车是目前全路比较先进的八轴大功率机车,持续功率9600千瓦,操纵简便、故障率低、智能化程度高,为能源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
“台前北站,71503次列车完整。”运行5个多小时后,王丽军驾驶的万吨列车顺利到站。“车停稳,交完班后,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王丽军说。
“小螃蟹”:高效助力列车检修
1月13日,长子南站列检作业场,气温-12℃,寒风刺骨。检车员李金勇正手握撬棍,为一辆重载货车更换闸瓦。由于瓦日线坡道多,列车在行驶中频繁刹车,车辆闸瓦磨损严重,长子南站每天要更换闸瓦300多块。
李金勇的工作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给列车车辆“体检”,以保证车辆状态良好。一天下来,他要弯腰、下蹲2000多次,累计行走近20公里。
闸瓦更换完成后,李金勇还要全面检查制动机状态,以确保刹车系统良好。过去主要依靠人工检查,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遇到恶劣天气,检修难度更是大大提升。而现在,得益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投用,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在李金勇身旁,一个外形方正、灰黄相间的小盒子就像一只“小螃蟹”,从列车底部快速穿梭而过,这就是智能巡检机器人。李金勇介绍说,它配备了两套高清摄像头,能以最高3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自行采集高清图片传输至服务器。如果列车制动性能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诊断故障,立即通知检车员复核并排除故障。
“‘小螃蟹’巡检5分钟,相当于4名检车员20分钟的工作量,且不受天气影响,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也让车辆周转率提升20%。”李金勇说。
在瓦日线上,寒冬里的守护者还有很多。记者注意到,位于16道西端的列尾作业员吴志恒刚刚将“铁书包”安装在列车尾部,又接到通知赶往7道。他的“铁书包”是3台单个重量26斤的列尾主机。春运期间,长子南站最低气温会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吴志恒日常每个班要摘解20多台列尾主机。虽然天气寒冷,他却常常满头大汗。
自2014年12月30日开通至今,瓦日铁路从初期平均每天开行10多列,逐步增长到满图运行140余列,2024年完成货运量9854万吨,目前累计发送煤炭等货物6.03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