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导航  助力切除肺结节更精准

2025-01-14 19:34: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连肖

1月14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获悉,该院胸外科医生运用最新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技术,成功完成川渝首例多发肺结节的精准定位与切除手术。不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减少传统术前定位方式的创伤风险。

“现在体检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不过深藏于肺组织中的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因术中不可见且难以触及,给外科医生带来极大挑战。”重医附一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田雷介绍,针对肺结节手术,传统术前定位通常通过CT引导下穿刺完成,但这一方法存在气胸、血胸等风险,且多发结节定位可能成倍增加这些风险。

近日,该院胸外科为前来就诊的患者王女士采用最新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来辅助手术。患者右肺上叶和下叶,分别有直径约14×10毫米的实性结节及6毫米的小结节且深埋于肺组织中,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手术,容易导致切除肺组织过多,加重患者肺功能减损。

此次胸外科团队这种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是基于电磁导航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国产最新柔性机器人,具备全域感知及呼吸冻结等新功能。

手术中,胸外科主治医师李林峻操作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柔性机械臂进入患者支气管,当机械臂到达病变部位后,将染色剂(亚甲蓝注射液)精确注入各个肺结节临近肺组织表面,完成定位。肺结节定位后,手术团队利用3D胸腔镜,经过胸壁一个2.5厘米小切口,完成单孔胸腔镜下右上肺叶肺段切除及右下肺叶楔形切除术,分别完整切除2个肺结节。

这台手术肺结节定位+切除,总共仅用时仅70分钟,避免了多发结节常规肺段切除术中较长的定位等待时间。

重医附一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丹表示,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是第三代电磁导航定位技术的代表,为肺部多发结节及微小结节的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该技术不仅能高效、安全定位病灶,还能在术中辅助完成精准切除,实现最大限度肺功能保护,特别适用于复杂病例和多发肺结节患者。

对于体检出肺结节的患者,医生提醒不用过度担心。田雷解释,评估肺结节的危险程度,不仅要考虑结节的大小,还要考虑结节形态、密度,特别是结节随访变化的情况也要纳入综合评估考量。

若发现肺结节≤5毫米,不需要特别处理,定期观察就可以了;如果肺结节≥6毫米,同时合并高危的影像学特征,如:分叶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征等,需要引起重视,最好尽快找专业医生就诊;如果肺结节≥8毫米,就需要高度重视,有必要请胸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

田雷建议,普通人40岁以上最好每年做1次胸部CT检查,可以有效地筛查出早期肺癌。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