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黄金广场生命之树上各种栩栩如生的昆虫、凝晖路上空绚丽夺目的蝴蝶花海、九曲桥头上震撼人心的神奇瑞兽……记者从2号门“莽浮秘境,生命之门”步入,发现光与影相互交织、灯与花海彼此映照。2025年,国家级非遗灯会——上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以下简称“豫园灯会”)在其“三十而立”之际,以盛装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到来。
于光影交织中体验“海派民俗”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时任扬州工艺厂副厂长的孙玉波至今还清晰记得1995年首届“豫园新春元宵灯会”的盛况。孙玉波当时受邀为灯会定制一组5米多长的巨型猪灯。猪背上的金童玉女及“欢迎光临,恭喜发财”的祝词,成为日后许多人难忘的元宵记忆。自此,豫园灯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中国灯彩展示的大舞台。
“豫园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代表。元宵灯会,包括其中的巡游表演,是老城厢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介绍。赏花灯、猜灯谜、吃小吃、走三桥……老上海人庆祝新春佳节的每一天都特别充实。在豫园,“走九曲桥”就是延续了元宵民俗里的“走三桥”传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如今,闪亮的灯会激活了悠久的历史习俗。30年间,传承、探索和创新,已成为豫园灯会的深厚底蕴。从2002年豫园灯会中心广场推出《马到成功》马年灯会,到2023年主题聚焦《山海经》,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装点着上海的闹市,塑造了新的城市民俗风景。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评价,好的城市风景,必定有人的参与,豫园灯会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人的聚集、美景的共享。
在流光溢彩间演绎传统与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为豫园灯会带来了独特的活力。“把劈好的细竹条,信手拈来,转眼间就扎就一盏巧妙的彩灯。”老作家傅湘源曾在考察城隍庙扎灯艺人的手艺后感受颇深。
2011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国各地非遗项目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豫园灯会将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展示得淋漓尽致。
从1995年豫园灯会重新举办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艺人才展示了他们的传统彩灯制作技艺。1996年,豫园灯会展出了民间艺人康巧玲所研究制作的山西大同康氏绢人,包括“红楼系列”“西游记系列”等50余组绢人灯彩。今年的豫园灯会也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自贡、泉州、汕头等全国八地的灯彩非遗大师。画骨、写灯、刻纸、针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非遗灯彩,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从今年元旦开始,主题为“不止灯彩”的豫园灯会30年暨中国灯彩艺术展隆重登场。展览现场,《百子龙灯盛会》《蚕花茂盛五谷丰登》《豫园把戏图》《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在现代光影技术的帮助下,10幅绘制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小校场年画,再现了上海老城厢地区新年期间的风俗百态。此外,还有精心遴选的13件由金山博物馆珍藏的古灯瑰宝,被借此契机展现给世人。
在这里,丰富的灯彩造型、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与多样的互动体验,不但让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手工技艺大放异彩,也让豫园灯会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