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月6日至9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学术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以《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为题作专题报告,从把握国家发展大势、把握科技发展态势、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背景、意义和路径,鼓励麻类科技工作者在麻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践行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做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推动麻类产业的大融合、大协作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会长熊和平就我国麻类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要素以及发展策略作专题报告。他指出,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对麻类等纺织原料施行“零关税”进口,大量廉价原料输入,导致国内麻纺原料重度依赖进口,国内种植结构迅速受挫。在此复杂背景下,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为保障国内的麻类原料供给和畅通麻类产业变革链条提供技术支撑,在国际贸易冲突的风口浪尖承压前行。他建议,我国麻类产业要向上山、下滩、入闲地等非宜粮田发展,以优质原麻为突破点,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稳住30万吨纤维原料、60万吨纤维加工、体系“一麻六岗”人才的三个“基本盘”,实现全产业链统筹谋划发展。
会议指出,2024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聚焦培育和发展麻类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主线,紧紧围绕“十四五”及年度重点任务,推动麻类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重要进展。苎麻浮岛与小分子有机酸活化技术使镉萃取效率提升17%,稻麻轮作、麻豆套种等技术在多地试验示范,平均增产10%,为粮油生产提供新途径。创新麻纤维膜系列产品,提高南方早稻和北方寒地水稻产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推广应用460余万亩,增收粮油3.6亿斤。系统探明麻类作物碳排放特征,集成高肥效抗逆品种、机械化管收等技术,降低肥料用量15%以上,每亩麻类作物可获得50kg CO2当量的碳汇。新型除草剂纳米制剂提升除草效率,中陡坡地苎麻实现机械化收剥,罗布麻生物脱胶产业化示范产能提升至200 kg/天,降低化学试剂用量70%以上,纯亚麻干法纺纱工艺减少用工量约78.5%。
会议强调,一年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发挥产业发展智囊团、生产一线急先锋的作用,为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麻类体系先后向农业农村部、国家禁毒办、麻类主产省等有关部门提交各类麻类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报告16份。助力企业建成省级博士创新工作站4个,共建工业大麻联合研发中心等省级平台多个,在技术研发、项目攻关、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方面创新合作新模式。开展低温灾害防范、抗洪抗旱救灾、台风灾后恢复、关键环节技术帮扶等技术培训和现场会170余场,提供技术咨询800多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0余份,惠及从业人员5000余人次。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农业科学院、麻类产业重点县等有关领导及麻类体系专家和团队成员100余人参加会议。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