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在强调学术原创性的今天,如何识别真原创、鼓励真原创?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国家版本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学术: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2024年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发布了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导向·标准·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分析报告》。徐拥军指出,探讨原创导向学术原则、标准与方法,有利于丰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学术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
研究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何为原创。
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为样本进行了文献计量,也展开了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进行了同行评议。团队认为,判断成果是否为原始创新要将其置于整个知识体系的背景下,两个关键判定标准是“突破性”和“引领性”。“突破性”是指与以往知识迥然不同,且具备更强生长优势;“引领性”则是指这样的知识引领新的生长方向,形成新的生长格局。
徐拥军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若将知识体系比作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如果从新的知识可以生出新的枝干,这个节点的知识才具备原始创新的特征。若将知识体系比作一片森林,如果新的知识长出了一棵新的树苗,那么其才具备原始创新的特征。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大量突破性的理论来建构。在回顾过去的研究之后,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水平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内化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他们提炼中国原创理论的意识不足。有的学术理论虽然具有创新性,但是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过于简单,缺乏理论深耕。有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理论的修修补补,有的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则没有其他学者的后续跟进。“有所聚焦、以小见大、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理论的强大力量。”徐拥军说。
如何真正产出中国理论?徐拥军认为,学者要着力增强原创学术理论思维能力,同时,学术期刊也要重点提升原创学术理论识别与传播能力。
学术期刊是现代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平台作用。徐拥军建议,期刊应积极筛选识别、推介刊发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多地刊发即使不够成熟但有原创性的论文,而非精致但平庸的论文。同时,还应以原创为导向培养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打造一支尊重原创、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的高素质编辑队伍。学术期刊更要鼓励学者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开展理论创新,帮助学者提升理论建构的规范性,为学者提供更优质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原创成果传播渠道。
传统科研管理体制往往侧重量化评价标准和短期成果产出,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提升原创力的发展需求。徐拥军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应强调原创,提高对原创性学术成果的评价权重,并加大对原创性研究的投入和扶持。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亟需范式转型,从绩效观转向生态观。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者、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学术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术评价机构的积极参与。”徐拥军强调,学术评价机构应注重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评价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