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1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公布。这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文件。
“《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天举行的国家数据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
分三阶段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全新概念和范畴。”沈竹林解释说,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从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介绍,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指引》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这一工程。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除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愿景外,《指引》还明确了其总体功能、总体架构、重点方向、算力底座等重要内容。
《指引》提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包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建设数据高效供给体系、建设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建设数据便捷交付体系、建设行业数据应用体系等。
在算力底座方面,《指引》明确,推进算力资源科学布局,推进东中西部算力协同,推进算力与数据、算法融合创新,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推进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协同等。
沈竹林认为,《指引》的出台有利于降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门槛,培育数据产业良好生态。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沈竹林分析。
沈竹林还谈道,《指引》的出台有利于促进社会有效投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他认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四千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