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激光技术是现代科技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光学晶体可谓激光技术的“心脏”,能够精准调整激光的传播路径,甚至改变激光的颜色和强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刘开辉则长期研究这颗“心脏”。
2014年,刘开辉所在团队确立了轻元素材料光学晶体研究方向。近10年后,2023年他们攻克轻元素单晶材料制备的超级难题——生长堆垛取向调控,实现了菱方氮化硼晶体材料的大面积制备。
2024年,他们发明了世界最薄的光学晶体,厚度仅为1微米至3微米,其能效比传统光学晶体提升了100倍至1万倍。
刘开辉所在研究团队还首创了界面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刘开辉说,这一理论有望让激光器的尺寸缩小至微米级,可以帮助量子光源、光子芯片、AI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介绍自己的研究时,刘开辉目光炯炯、充满激情。“基础学科一旦有突破,带来的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科技红利。”刘开辉说。
有人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日臻完善,如今的物理学家或难有机会再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刘开辉并不认同。“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坚持对基础科学的热爱,就有机会像先辈一样,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刘开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