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12月30日,记者从“厚植生态优势,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1—11月,广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2.9微克/立方米。广西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2.9%。在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柳州市排名全国第1。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有5个市位列全国前10名城市。
“一直以来,广西不断厚植生态优势,以全面推进美丽广西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宁耘表示,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2022—2023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优秀等次。
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上,广西逐步完善地方性法规规范。广西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近10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30余项地方环境标准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14位自治区领导分片督导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帮扶工作机制,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环境问题,全面推行河(湖)长、湾长、林长、田长制,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在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上,广西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合作协议。广西、浙江等9省(区)联合发布《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联合行动倡议书》,广西还加强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广西积极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积极服务壮大实体经济,强化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并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两条腿走路,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制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提升发展“含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