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溪港:昔日鱼市蝶变环太湖“绿色珠链”

2024-12-27 23:15: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濒湖的水上栈道、繁茂的水下森林、形似帆船的观景台……对很多无锡人来说,周末到太湖畔的小溪港渔咀公园、贡湖湾湿地公园游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在许多老无锡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溪港片区沿线,渔市、渔码头混杂,经营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了太湖水质,附近的贡湖湾沿岸蓝藻水华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周边企业的工业污染,附近河道的常年淤积,这里的生态环境一度堪忧。

2007年以来,无锡市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将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之城。作为太湖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溪港片区沿岸于2018至2023年进入重点整治阶段。

多年来,无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部门联合开展渔业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在小溪港片区太湖沿岸基本建成蓝藻防控体系,提升全流域水生态承载能力;开展水生态环境整治,将海绵理念与园林景观融合,促进区域水系水体循环,提升小溪港整体水质。2022年与2023年小溪港桥年均水质均达到Ⅱ类。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无锡市小溪港入围。

科学防控蓝藻,综合治理全流域水环境

位于太湖北部的小溪港,既是无锡重要入太湖河道之一,也是无锡环太湖“绿链”的重要门户。

无锡经济开发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无锡在推动太湖流域退渔还湖计划中,通过以“治”控源,实施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2010年以来,无锡累计投入约31.5亿元,对小溪港片区进行生态治理,累计关停企业2819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退渔还湖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面积为2370亩,取缔“三无”船只102条。

小溪港南侧所处的贡湖湾,是太湖北部一个呈布袋状的湾口湖泊,蓝藻在这里易进难出。

“目前,小溪港片区沿线设置了小溪港、许仙港、张桥港3处蓝藻打捞平台,打捞的蓝藻有一些会通过管线,运输到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再进行一系列处理。”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工作人员吴佳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她身后,是一个两层楼高的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我们在蓝藻中加入絮凝剂,然后在分离池将藻絮体搓揉成密实的大絮体颗粒,并快速沉淀到池体下的沉淀区域。”吴佳娜介绍,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可以达到每天5000立方米的蓝藻处理量。2024年,该站的藻泥处理量达2212.62吨。

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净化湖水的同时,距此以西800米的张桥港则原位控藻试点工程,通过加压控藻、沉淀分离、藻渣输送及生态净化等流程,驰而不息地运转着,那里每天的蓝藻处理能力可以达到30万立方米。

前述负责人表示,2019年至2023年,在小溪港片区累计完成29个太湖治理重点工程,蓝藻水华带来的湖泊生态安全、环境污染、产生恶臭、景观恶化等环境和社会问题均得到有效改善,小溪港片区成为市民群众心神向往的“城市生态客厅”。

海绵设施+园林景观,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

支浜净,大河清。清水河是小溪港的一条重要支浜,2022年起,无锡投资约1亿元,对小溪港片区12条支浜开展水质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底质生境改良、河道贯通、岸坡整治、景观绿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区域水系水体循环,提升小溪港整体水质。

“我们在清水河沿线打造了海绵设施示范地,全面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坡带、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湿地、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溢流式雨水口、渗透管以及新材料玻璃轻石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总悬浮物去除率在60%以上,同时可以减少城市径流外排、减轻面源污染、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生态修复后的清水河海绵设施示范地,该工程的建设方、太湖新城建工集团新慧恒公司公用工程部负责人张淑明指着一片片鹅卵石和起伏的地形向记者解释,他们根据河岸环境条件,在确保河道水系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水景与绿景相结合等方式,对河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

其中,岸边漫步道由透水混凝土筑成,雨水湿地采用新型玻璃轻石,植被缓坡带铺设了具有透水、过滤等功能的高孔隙率碎石,综合透水率超过70%,兼具蓄水、排水、透水、过滤等功能。

“汛期来临时能有效解决初期雨水污染问题,进行蓄水调控,需要时能将蓄存的净水释放,用于河道生态补水,进一步提升水质。”张淑明说。

以水“绿”城,构建绿色低碳河湖生态

沿着面貌一新的清水河走向小溪港渔咀公园,即使身处凛冬,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仍扑面而来。彩虹跑道、亲水栈道、观景平台和茂密的水下森林相映成趣,不时还有游人驻足打卡。

“治理小溪港片区太湖沿岸,不仅要打造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还要让市民享受到治理成效,为太湖打造靓丽风景线。”前述负责人介绍,小溪港渔咀公园所处的地区,原本充斥了鱼市、码头和渔船。

随着小溪港周边退渔还湖工程的实施,小溪港鱼市谢幕,水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作在这里开启。

该负责人介绍,小溪港水生态修复项目采用内源治理、生境营造、生态修复、长效运维的治理思路,通过近自然方法,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康复水体自净能力,重建小溪港崭新的生态面貌,展现生态与生活共荣的太湖新生活。

“我们在水底种上了水草,同时也会安排工人作业,确保小溪港水质优、湖面清。”在张淑明的介绍中,记者站在亲水栈道上向下看去,公园的水下,水草伴随着荡漾的湖水频频摇动,俨然一片水下森林。沿着栈道向太湖走去,开阔的湖面上时而有水鸟飞过。

“演绎鱼文化,回归愉生活”,行走在如今的小溪港片区沿岸,老记忆与新地标交相辉映,水岸体验与休闲文化水乳交融。传统渔业养殖地、集散地、工业企业集聚区,变身为市民游客健身休闲网红打卡地。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