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进学校讲科普  “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举行

2024-12-18 19:05:4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2月15日—1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举行,包信和、张培震、田禾三位院士走进重庆的大学和中学,开展科普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信和以《“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为题在重庆大学作科普报告。包信和从“碳中和”相关概念谈起,通过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论证,指出实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包信和表示,“双碳”目标下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是新兴产业的机遇。随后,他从可再生能源之新型太阳能电池、氢能和流程工业低碳以及二氧化碳处理的基本概念与思考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今能源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他对通向未来碳中和的创新之路作出展望,并寄语在场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打好基础很重要。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吗?46亿年前,银河系某个角落发生超新星爆炸,扰乱了星云的原始结构,星际云中心形成了原始太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赴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作题为《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的科普报告。作为国际知名的地震动力学家,他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他向在场师生科普了地震预报难点和原因,主要有三点: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此外,张培震还向学生们介绍了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相关情况。“地球科学的希望是在年轻人的身上!”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未来共同努力,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精细化工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走进重庆市南开中学校作《分子改变世界》科普报告。他以化学元素为切口,详细阐述从古今对化学元素的认知,到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再到分子与材料的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揭开了化学的神秘面纱。随着田禾深入浅出的讲解,南开学子逐渐认识到了化学视角下不一样的人类文明进程。

“想学好化学这门学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面对学生的提问,田禾结合自身经历谈起感悟,“首先对化学是有真诚的兴趣,方能坚持下去;其次,化学是试验里的学科,需要学会仔细观察;最后就是勤做笔记,尤其是试验笔记,一定要如实记录每一次试验过程,包括天气、光照等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影响因素。”

活动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学校院所、高新企业等,通过调研座谈、科普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和科创服务,以高质量科普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