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燕麦混播种植模式助力青藏高原饲草产业升级

2024-12-17 19:03: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获悉,今年以来,牧医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专家王学敏,协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岗位专家沈玉颖,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海北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文辉等专家组成专家组,深入基层,通过饲草品种引进及栽培种植技术推广实施,开展科技帮扶并取得良好成效,受到当地农牧民和企业的欢迎。

针对青海藏区优质饲草品种缺乏、饲草栽培种植技术薄弱等问题,专家组深入农牧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论证,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团队发挥资源优势,选用自主研发的中豌系列豌豆新品种,建议论证开展燕麦-豌豆混播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确定青海海北、四川阿坝、西藏拉萨、甘肃天祝四个点作为试点。同时,专家组将选育的适宜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饲草新品种以及混播技术委托给企业示范、推广。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燕麦与饲用豌豆(7:3)混播模式下,系统土地当量比达到了1.34,充分体现了混播的资源协同效应,在拉萨、阿坝,混播产量显著高于单播和其他混播比例,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还实现了品质提升。与单一种植相比,混播模式通过不同作物间的互补效应,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对化肥的依赖,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模式通过功能互补和时空互补的特点,不仅实现了饲草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还为当地农牧民增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关混播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面积上,混播模式能够实现更高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为高寒地区农牧民带来更高经济回报,还通过作物间的互补效应优化了土壤肥力。混播的优势降低了对化肥和耕地扩张的依赖,为高原地区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揭示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专家组表示,在青藏高原这一生态敏感区域,饲草生产模式的优化不仅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生态保护和经济振兴的双重任务。混播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改善草地营养状况、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稳定农牧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禾豆混播模式可促进饲草产业链的高效运转,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