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11月17日至23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副县长黄文广带领县科技局、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及企业相关人员,赴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开展枸杞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
无独有偶。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袁亚宏教授带队到中宁回访,不但与3家企业在枸杞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他本人还被一家枸杞公司聘为“科技副总”。
这一来一往,折射出“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奥秘——得益于科技杠杆的撬动,枸杞产业人才资源不断集聚,产学研用融合迈向更深层次。
科技加持,小红果变成“软黄金”
黄河一路蜿蜒来到宁夏中部,与六盘山北麓的清水河联手冲积出一片扇形平原——中宁。
这里的枸杞个大、色红、肉厚、味甘,富含铁、锌、锂、硒、锗等微量元素,素有“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近年来,中宁大力实施科技兴杞、品牌立杞等“六大工程”,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枸杞加工企业124家,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1万人。如何让小红果种得下、产得出、叫得响、卖得好、可持续,成为一道难题。
“我们在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等方面精耕细作,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中宁县科技局局长王峰说。
全县33个创新平台中,中宁枸杞(天仁)院士工作站格外亮眼。
2019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批准,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领衔成立这一工作站,致力于探究枸杞功效物质在抑郁症、眼部疾病、记忆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改善提取工艺,进行应用和转化。
在科技局的牵头下,中宁县还成立中宁枸杞创新研究院,建立专家人才库和科研项目库,创建自治区枸杞产业(中宁)农业科技园区,全国2919所高校330多万条专利数据、83万条成果数据及40多万条科研人员数据“云上”集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如今,中宁县共研发枸杞精深加工产品10大类100余种,拥有自主专利和发明专利120余项,加工转换率达37.8%,枸杞果酒、枸杞原浆、枸杞糖肽等多项专利已实现产业化,产品不断向医药、保健、美容等更深更广领域拓展。
有了科技赋能,小小红果变成“软黄金”。数据显示,当地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突破200.53亿元,位居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13位。
开放创新,大格局助力“杞”新程
地处西北内陆,要下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棋”,走出去借东风至关重要。
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陕西落下帷幕,以中宁县枸杞加工产业为主题的《杞籽回生——开启枸杞精深加工新“食”代》项目一举斩获银奖。
“项目团队通过我们组织的校企交流座谈会和企业调研,发现枸杞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籽渣副产物,但利用率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浪费。得益于深度的校地和校企合作,他们找到了枸杞籽高值化利用的解决方案。”王峰介绍。
该团队通过与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大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全面解析了枸杞籽营养物质图谱,创制枸杞籽功能油脂纳米乳液制备技术,并自研专利菌株首次制备枸杞籽益生合剂。
这是中宁县开放创新的缩影。“从我自己这几次出去考察来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推动枸杞产业发展梳理出不少好线索、好思路。”黄文广深有体会。
聚焦枸杞产业技术难题,该县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家指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19家枸杞企业与区内外2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然而,当前中宁县枸杞产业产学研合作层次尚有待提高。大部分合作仅停留在零星的项目上,以产权为纽带,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领域优化集成的深层次合作形式还未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拓宽用人渠道,加快平台建设,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黄文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