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打好科技文化“融合牌”

2024-12-15 19:55: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一没有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没有长沙富集的文旅资源,三没有上海高水平的对外基础……这是很多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烦恼”,如何去破解?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立足自身,选准创意文化产业赛道,创新打法,探索出了一条特殊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全省唯一的创意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选准产业新赛道

包河区应该发展什么?

从资源禀赋来看,包河区自身最大的优势是科创。包河区背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家广电总局三院等高校院所,这决定了包河区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具备科技属性。

从自身条件来看,包河区作为千亿城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文化产业赋能。同时,包河区作为合肥市主城区之一,土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日益稀缺,第三产业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安徽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安徽设立“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基地设立在合肥市包河区。

在充分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基础上,包河区选择了一条赛道—创意文化产业,聚焦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创意休闲四个发展方向。

“这既能充分发挥包河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又对土地没有特别大的需求,更契合包河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包河区委宣传部长赵晓晖说。

有了明确的产业方向后,包河区坚持顶格推动,由区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实施“一位区领导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套产业政策支持、一批项目载体承接、一家国企全程服务”的“五个一”工作法,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区级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区文产办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是一个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包河区文产办主任刘圣才说。

从规划开始着手,包河区注重全域联动、错位发展,依托全省首个创意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包河区重点打造“一城十园”的产业发展平台。

“一城”就是规划14平方公里的滨湖卓越城,“十园”就是骆岗公园、皖新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合柴1972文创园、津门水街、合肥报业数字创意产业园、平安大厦、罍街4期、沈福文创基地等十个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打好科技文化“融合牌”

“抓好龙头带动,坚持‘做大存量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围绕存量拓展增量、围绕增量抓配套,着力培育‘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生态。”刘圣才分析说。

包河区以海豚新媒体、安徽广电科技公司等为龙头,集聚了200多家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广播影视科技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建设国家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实验区;以全国文化30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等为龙头,集聚了200多家数字出版类企业,建成了以皖新传媒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发行产业生态体系;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达创展等为龙头,集聚了100多家数字创意企业,在科技展陈领域全国领先;以全省十大设计院为龙头,集聚了1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度全国领先。

目前,包河区已有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2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180家,文化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

一方面,做好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包河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浪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行业、跨要素融合发展,打出三张文化“融合牌”。

第一张是文化+科技。科技是包河区的最大优势,包河区充分发挥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把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区块链等科技元素融入文化产业。

走进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沉浸式实验室”,裸眼4D、全息炫屏、互动魔法墙、移动开合屏……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之一,安达创展近些年来持续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研发的多屏联动裸眼3D技术让人眼前一亮,包裹文化内核,看似冰冷坚硬的黑科技,也更显“柔情”,透露出人情之味、艺术之感、文化之韵。

第二张是文化+金融。包河区充分发挥辖区“滨湖金融小镇”资源富集的优势,目前集聚各类金融机构5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金融总部达50家,参与设立省市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组建区级文化产业基金,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

第三张是文化+旅游。包河区依托十大文化场馆、包公园等名胜景点,将罍街、合柴1972、磨滩大街等特色文化园区、街区打造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滨湖集团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几年前,位于包河区的罍街还是一片废弃水塘。如今,罍街“摇身一变”,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年接待游客量达600万人次;磨滩大街“一次尝遍合肥美食”活动,累计接待近30万人次,直播点赞量超6万次,直接拉动消费超5000万元。

如今,在包河区,“文化+”有了更多演绎方式,在本土文化IP的赋能下,安徽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陆续建成,创意文化持续“出圈”,形成了声势,打响了品牌,让合肥乃至安徽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

“政策能兑现,服务很有感”

“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的政策能兑现,可以精准滴灌到我们企业家的内心。”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前说。

包河区突出“机制整合”,打造人才服务、产业孵化、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投融资等“六大服务体系”,全要素支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厚植产业发展支撑。

与一般的园区不一样,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实施链长制,组建创意文化产业链党委和产业链专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区委分管负责同志担任链长,文产办负责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成立区文投公司负责日常建设管理,形成区文产办和区文投公司政务、商务“双服务”同步推进的为企服务机制。

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包河区一直将优化人才招引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北影影视科技产业园、海轩科技教育公司等先后入驻,进一步提升产业人才培训能力。

包河区统筹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出台区级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事后奖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近五年累计为134个文化类项目兑现政策扶持资金8.8亿元。

“我们要让企业知道,申报政策不是占便宜,而是企业的权利。同时,我们也不能设置过高的政策享受门槛,让政策成为‘空中楼阁’,政策就是要管用、有效。目前,包河区已经实现政策‘免申即享’70%的覆盖面。”刘圣才说。

这让企业家们很有感。“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说,不仅仅是享受到了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享受政策,搭建起了与政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双方的联系更密切了。”合肥安达创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颖说。

“成全了企业家,就是成全了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区委书程雪涛说:“我们坚持理念引导行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发展赛道,破解干什么的问题。坚持顶格推动,创新制度设计,解决谁来管、谁来干的问题。”

2023年,包河区实现文化产业主营收入439亿元,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了由省级基地向国家级示范园区的迈进,这也是安徽省唯一上榜的文化产业园区。在首次发布的“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排名中,包河区位居全国第16位。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