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青城模式”

2024-12-10 12:02: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宋迎迎

“通过科研工作,我们既破解了‘卡脖子’难题,节约了企业成本,还能助力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生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加速学生全面成长。”12月9日,正在带领青岛城市学院(以下简称青城)学生团队进行项目试验的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企业专家、青岛城市学院特聘教授苏汉生告诉记者。

为探索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青城以项目教学为引领,打造了80个项目工作坊,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已解决3项“卡脖子”技术并投产。其中,青城研发的用于国产C919大型客机中的某零部件已获得批量订单,目前产值已达上千万元。

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过程

“我们坚持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过程,把项目引入课程,融入课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青岛城市学院校长助理、科技与产教融合处处长聂森说。

据介绍,近三年来,该校主持制定了2项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国家标准,15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得到应用,转化率达100%。其中,与青岛顺安热电有限公司合作的煤抓自动化改造和热源设备采购项目,实现节约20%企业能耗的效果,带来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被工信部列为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秘诀在哪里?在山东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看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占得市场先机,将“一米宽”的市场做到“百米深”。而青城是该企业的校企合作单位。

记者采访时,山东豪迈集团校园招聘总监张俊杰正在青城参加冬季专场招聘会,她表示,“我们企业从学生大二时就介入学生培养工作中,学校教学中也使用了我们生产一线正在应用的工业母机,学生已经掌握了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基本可以实现招来即用。”

校企合作解决了企业找不到适合的学生这一难题,同时,学校也可从与企业的合作中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到目前为止,青城已与110余家单位实施联合培养工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用人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共建共享。今年,该校又获批教育部“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首批培育建设单位,与德国博世公司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共同开展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在校内搭建智能化工业场景

青城的学生,何以受到国内企业关注,受到跨国企业的欢迎?

记者走进该校发现,他们在校内搭建工业场景,充分融入工业4.0的实践要求,仿照企业实际项目生产流程,打造智能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配备了国际顶端的机械制造设备,总投资近2亿元。这意味着相关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实训课程都贯穿到这一场景中开展,每年到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的学生达2000多人次。另据了解,明年该校扩建项目中将继续新建产教融合校区,参照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模式开展项目合作,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需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是科研战线的大专家,孕育了大成果,另一方面是青城特聘专家,为该校学生传授知识,类似于苏汉生这样的专家,在青城还有不少。

据了解,该校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引进与激励机制,建设了7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设置产业导师岗位,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与使用机制。依托合作单位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该校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使50%以上的专任教师到合作单位实践锻炼,同时,该校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丰富的校外指导老师及专家库。

青岛城市学院党委书记丁瑞忠表示,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设施设备和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先进、完善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把行业、产业、企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信息和最新的技术技能创新案例带回到课堂,让教育教学内容更丰富、题材更鲜活。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