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浙江虞宅新光村:关了水晶作坊,依旧“星光灿烂”

2024-12-05 09:32:2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侯萌 王菲

“浦江县曾有两条河,一条牛奶河,另一条垃圾河。就拿新光村来说,村里共有600多人200来户,当时家家户户都以磨水晶为生。”12月4日上午,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虞宅乡新光村,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在村口向记者讲述村子的往昔。

因小作坊严重污染环境,全村仅余28位村民留守。为突破困局,在浙江“千万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浦江县打响浙江治水的头阵。新光村痛下决心,在2013年全力开展“五水共治”,关停300多个水晶小作坊,并将水晶产业整体迁入产业园。现今,县里已建成4个水晶产业园,去年产值突破115亿元。

传统工业依靠技术创新成功开辟新路径,新光村的古村落也慢慢焕发生机。2015年,陈青松来到村里,做起乡村音乐,并在闲置老房内设立廿玖间里青年创客基地。传世刺绣、李字头梨膏糖、“一江蓝”旗袍……众多创业项目在古宅中落地生根。

90后的“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呈天是第二批入驻的创客,他说:“我上学时就喜欢上山文化,毕业后就想开发带着上山文化韵味的陶器,好让游客能把万年上山文化‘带’回家。”他告诉记者,有一款大口盆文创产品还被全国人大代表祝响响带到了全国两会。

绿水青山失而复得,为生态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顺着澄澈的溪流,邻村前明村发展起研学游与亲子游项目,每月引客入浦的数量达6—8万人次。

新光村是浙江首批开展乡村运营植入的村落,自2015年起实施纯市场化运营。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表示,当时古村与文旅相结合的模式较为新颖,新光村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村,其模式也相继被推广到其他地方。

那么,如何才能在古村文旅赛道上始终保持活力与新意?新光村给出了答案:要让业态持续繁荣,关键在于有专业团队长期扎根。陈青松介绍说:“我们每周都会举办音乐会,村里还有自己的乐队。”这种模式别具一格,难以被效仿。

“今年是我们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第十个年头,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依旧是我们要破解的重大课题。”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称,下一步,乡里将对新光村的文化业态进行升级优化,在全乡着力打造“中国乡村创业谷”,广泛招募乡创人才回归乡村。

(科技日报记者 王菲 摄)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