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我刚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时,遇到一个3岁的孩子,他上唇破了,血一直止不住,到医院时已经重度贫血,当地医生不知道这是什么病。”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援藏30周年有关情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侯新琳介绍,“组团式”援藏专家很快给他确诊为血友病,那是西藏首次诊断血友病。
“如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诊治中心,所有西藏患血友病的孩子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系统的优质医疗服务。”侯新琳说。
从不知道血友病到有了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诊治中心,只是对口援藏30年来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超300亿元资金,支持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乡村振兴办主任刘魁介绍,西藏已经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较完善、布局较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组团式”支援探索专业、精准、有效援助方式
“在以往的诊疗技术和专家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医院管理人才,更加注重提升受援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刘魁说,中组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组织12个省份的182家医院,共同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支援西藏21家医院,由原来的一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变成了多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这种集成、聚焦、集约的援助方式使对口支援工作更加专业、精准、有效。
“组团式”支援把原来的送医送药变成了“医教结合、育人为主”,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了人才梯队。
“在林芝地区,重症腰椎病、先天性结肠病等以前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可在当地及时救治。”广东省支援西藏新疆和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矫军介绍,广东还帮助当地成功创建脑卒、胸痛等“五大中心”。
“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受援之前只有少数人具备医师资格,血常规检测、阑尾炎手术都难以开展,经过持续帮助,该院已经成立内、外、妇、儿等29个科室,能够开展肝脾破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内镜下手术,县外转诊率大幅度下降。”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珞说。
结合当地疾病谱开展援助
“针对西藏的特色,我带着当地的泽碧大夫做了一些临床科研工作。”侯新琳说,目前泽碧大夫已经在新生儿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具有西藏特色的文章,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针对高原地区疾病谱设置高原医学科,我们助力当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疑难危重症患者开通门诊和住院的绿色通道,既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又显著提升了高原医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说。
结合当地疾病特点和疾病谱,援藏工作用新技术新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当地提升了健康水平。
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包虫病,这些困扰当地人民健康的特色病种正在不断被消除。“我们关注西藏地区传染病防治,通过开展自体肝移植手术,助力包虫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到20%提升至82.1%。”罗凤鸣介绍,为加强西藏地区主要地方病救治,援藏医生深入西藏尼木县等地,筛查治疗2000余例大骨节病患者,并开展关节置换手术120余例。
老病遇到新诊疗,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以来,各地帮助西藏开展的新诊疗项目、新诊疗技术达到4400多项。近5年来,西藏患者外转率下降12个百分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图片来自国家卫健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