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彭竞兰
草鱼、鲫鱼等淡水鱼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质鱼类蛋白,自古以来便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那么,好养、好吃、好看的“三好”鱼是如何诞生的?围绕“三好”鱼,我们的科学家又做了哪些研究?11月25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唯一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谓水产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良种、良养、良销,推动渔业从粗放型生产向生态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转变。”有着“鱼院士”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该实验室主任刘少军教授说。
据了解,实验室的创始人刘筠院士带领团队对鲫鲤杂交进行了30多年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出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鱼品系,并用之研制出三倍体优良鱼类。
如今,该实验室在刘少军院士的带领下,在鱼类远缘杂交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建立了雌核发育回交、自交、再回交、再自交的育种路线;创建了一批宝贵四倍体、二倍体新品系和一系列性状优良三倍体、二倍体新品种,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平台,为解决我国“吃好鱼、吃放心鱼”问题作出了新贡献。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