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话职教】
科技日报记者朱虹 通讯员刘博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动装分厂特级技师董礼涛近期十分忙碌——研究加工方案、创新加工技术、总结加工经验、传授加工技能……他带领徒弟们用一个个高质量的零件,全力迎接企业前所未有的生产高峰。
董礼涛扎根生产一线近40年,从一名普通的铣工学徒,逐步成长为数控加工技术领域的专家。他曾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诸多荣誉。从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走出的人才,很多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董礼涛,了解他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是如何在生产一线不断创新,传承匠人匠心、培育能工巧匠。
传承匠人匠心 担负创新使命
记者:您是怎样进入目前所在的工作领域?您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对自身成长有哪些帮助?
董礼涛:1986年,14岁的我进入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的铣工班学习。技校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我在课堂学习理论,在车间开展实践,并承担具体生产制造任务。学习结束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操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
初入车间,我看到一个个粗糙的“铁疙瘩”在工人师傅的手中被加工成一件件精美的零件,组装成大国重器,心里十分向往。记得实习期间,我们的老师都是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师傅。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能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我们的榜样。
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的三年学习与实践,不仅为我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种子。
记者:目前,您带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如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董礼涛:持续创新并让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我们工作室的重要使命。工作室主要围绕企业研制的煤电、核电、燃机等能源装备和国防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开展技术攻关创新。
工作室成立至今,攻克了许多生产难题,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共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命名操作法3项,为公司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培养了大量骨干人才。
我认为,个人的提高是小提高,团队的提高才是大提高。我们工作室特别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我每年为工作室制定翔实的人才培养规划,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量身制定“名师带徒”活动计划书,并予以监督考核。为了让徒弟们愿意学、学得会,我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方法汇编成册,供徒弟们学习研究。
现在,我的徒弟们在各类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的骨干力量,其中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26名。工作室成员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一些人被评为十大创新能手、黑龙江省技术能手。工作室形成的相关成果连续多年获得黑龙江省五小创新一等奖、黑龙江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
攻克技术难关 打造人才高地
记者:您的工作室如何推动技术攻关或工艺升级?有哪些案例和故事?
董礼涛:大国工匠不仅要能干会干,还要干得更好。为了提高创新成效,我们将工作室50多名成员,按工种分成数控车工组、数控铣工组、数控镗工组、加工中心组、总装钳工组等创新团队,实现了公司生产全过程都有工作室人员的参加。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技师与工艺师“双师”结对攻关,凝聚起创新合力,不断攻克难题、提升生产加工效率。
我认为,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有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针对生产难题、生产质效,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燃气轮机的制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难题。因为燃气轮机有很多不规则的零件,我们要为每个零件制作特制的工装。这样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影响生产进度。因此,我希望制作一套组合工装,以此满足多种零件的加工需求。那时候,我每天扎在车间里十几个小时,一张图纸一张图纸地琢磨,就连睡觉都能梦见自己在研究图纸、摆弄零件。最终,我利用几十件废弃余料,设计出大小、形状不同的工装部件,将它们组成“变形金刚”,巧妙解决了特殊形状零件的安装、定位、夹紧难题。
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努力,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董礼涛:职业教育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要让大家广泛重视、支持、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全面营造“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培养选树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讲好劳模工匠艰苦奋斗的故事,引导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苦练内功、提高本领,坚定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第二,要完善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统筹落实好职级发展、职称评审、薪酬激励等工作举措,为产业工人成才提供机制保障。我们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面向产业工人建立了技能职级发展通道,实施了物量考核,开展了自主化职称评审。一系列举措让产业工人实现了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增强了产业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要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任务,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竞赛、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真正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快速成长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希望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职业都很光荣,每一名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
记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董礼涛:创新工作室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需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
首先,要坚持产教融合,打造“一专多能”型高技能人才。打造大国重器,需要解决各种专业技术难题,需要产业工人技术高、涉足面广。因此,我认为工作室应加强与职业院校和行业工作室的联建共建,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复合性成长。
其次,要注重传承,打造更多“绝活绝技”。守正才能创新,工作室应健全技能传承机制,把好的技能经验固化下来,把好的作风精神传承下来,帮助年轻的产业工人传承绝学绝技、学习新技艺,为企业、社会、国家培养更多青年工匠。
最后,要从企业需求出发,攻克更多技术难题。工作室最终还是要服务企业发展、推进行业进步。因此,工作室应组建“突击队”,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要有工作室的身影。应切实发挥工作室的技术实力,服务生产,培养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