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在广州南沙举行。本届论坛汇聚了全球超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材料等前沿话题,旨在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科技领域亦然。与会院士专家强调,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国际职工”。
“长期以来,我与深圳保持着紧密联系。此前成立的深圳马歇尔诺奖实验室正在进行大量实验以及新药研发。其中,取样线检测已经面向全球市场销售。”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表示,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实验室进行合作,推动幽门螺杆菌基础研究的创新与转化。
去年9月,由我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国际总部在广州揭牌。
“我们希望大科学计划的推动,既能帮助人体的构造原理实现突破,也可为揭示整个多细胞生命界的构成原理提供有益的探讨,最终真正实现‘治未病’的智慧医学。”“π-HuB计划”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透露,他们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手段,揭示了在病理学上、临床上无法甄别的首诊首治的肝癌。
“研究人类蛋白质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同期举行的大科学计划与国际合作分论坛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候任主席、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教授奥维·沃克说,大科学计划是全球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它需要有资金扶持、时间支撑和当地政府的各方面支持,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共同的认可,以及开放的包容性,才能让全球更多科学家达成合作。
据悉,以大科学计划牵引国际合作,“π-HuB计划”已与近20个国家(地区)50家机构共同构建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形成强大的国际合作力量。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产业加速发展,协同融合纵深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大批新型研究型大学正迅速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现在不仅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效强有力的支持。”
高等教育如何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也是澳门大学校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所关注的话题。“大学、城市、区域,共生共成长。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发展,但高等教育本身发展也得益于强大的经济推动。”宋永华指出,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需找准自身定位,避免大学同质化发展。
宋永华表示,粤港澳三地在科技产业创新方面合作空间巨大。目前,澳门大学已经在中药现代化创新、微电子领域成果转化等领域与大湾区高校、企业进行联合攻关。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是该论坛首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相关分论坛和特色活动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