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我们的医疗打印机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脊柱手术导板,从而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预计今年底企业可实现营收300万元,明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近日,在四川治为科技有限公司内,该公司总经理马庆告诉记者,该产品的诞生,正是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川数院)智能制造中试基地的成果转化。
在位于成都金牛区的西安交大川数院智能制造中试基地,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与日俱增。“我们正以该中试基地为引擎,并充分利用研究院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11月15日,西安交大川数院智能制造中试基地负责人刘树鲜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打造平台 跨越科研与市场的“鸿沟”
在科研领域,实验室中的成功并不总是能顺利转化为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如何跨越这一“鸿沟”,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了摆在众多科研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打通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3年底,西安交大川数院携手深圳市清源合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智能制造中试基地,旨在建设一个服务于科技行业和科研团队的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具体而言,该基地可有效打通智能制造从概念到图纸、实验、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大规模量产的全链路环节。“这意味着,通过这一基地,科研团队能够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将实验室中的创新想法快速转化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刘树鲜介绍。
“我们公司专注于新型金刚石合金材料的应用和研发,主要在金刚石材料的产品定制化。但在不久前,我们却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中试环境,导致创新成果无法快速推向市场。”洛阳顿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工李建军向记者透露。
在得知西安交大川数院智能制造中试基地可提供全链路服务后,该公司团队迅速与之对接。从概念设计到图纸绘制,再到实验验证和样品试制,每一步都得到了该基地内专家们的专业指导和高效支持。
“更重要的是,该基地为我们提供了批量生产的条件,直接让我们实现了大规模量产。”李建军说,如今,这款新型合金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据了解,今年5月启动运营后,该基地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项,预计在2025年内年产值实现3000至5000万元。
产学研用 共筑成果转化新生态
11月15日,在成都贡爵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贡爵微)研发实验室里,记者看到研发人员们身穿整洁的工作服,头戴防护耳罩,手持精密的仪器,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射频器件的实验与测试。
“我们的研发人员均是高能级科研人才,公司一直都很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因此,2024年我们与西安交大川数院达成合作关系。”贡爵微财务总监赵举光介绍,合作达成后,该研究院充分发挥在政企资源、组织科技研发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支持该公司在其专业领域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近年来,西安交大川数院以高能级科研人才、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基础支撑,引入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个体系中,科研团队、企业、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紧密相连,不仅打通了创新产业链上下游,还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西安交大川数院院长助理温源说。
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累计孵化40家企业,与线上线下超过20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企业面临的100余项技术难题,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
温源表示,未来,西安交大川数院将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