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是每一位科技人员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是古生物学领域的著名研究机构。1929年,古脊椎所科研人员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这块化石被誉为“中国科学界摘取的第一块金牌”。在随后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古脊椎所在脊椎动物演化和人类起源研究方向作出巨大贡献,产出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古生物学是一个冷门学科。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这为冷门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古脊椎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方向,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一是优化科研布局,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的科学问题,形成新的主攻研究方向。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围绕主攻方向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建制化的研究,力争通过改革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以科学问题引导技术发展、以技术创新推动研究模式变革,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育人才,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快速响应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形成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努力培养世界级科学大师。
二是提出评价基础研究贡献度的新标准。基础研究成果评价在“破四唯”的同时也要“立新标”。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构建人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从中小学生到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各种学科教材。研究成果是否被教材引用和介绍,被什么样的教材引用和介绍,在世界主流科学教材中的分量如何?这应该成为评价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的最佳指标之一。古脊椎所将努力让更多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各国的各类科学类教材。
三是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由于学科特色,古生物学易于科普,是基础学科的科普排头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生物学将在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古脊椎所在努力为人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建设作出更多中国贡献的同时,将通过科学普及工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所以来,古脊椎所人始终将科学普及视为天职,积极通过科普出版物、科普展览、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向海内外公众传播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科研成果,展现5亿多年来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尤其是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古脊椎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的建制化科研机构,古脊椎所未来将紧紧围绕“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的工作主线,专注开展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演化生物学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瞄准本学科领域科技制高点,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打造演化生物学领域原创学术思想和重大科研成果的策源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