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12日夜里11点,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船舱逐渐安静下来。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涌浪传递影响,这两天船晃得厉害。为防晕船,队员们纷纷减少活动,早早上床休息。
夜深人静,却正是“雪龙2”号轮机员祖成弟的工作时间。他穿好工服,走出住舱,来到餐厅,一碗疙瘩汤下肚后擦擦嘴,笑着对记者说:“走吧,要工作到凌晨三点半呢。”
顺着狭窄陡峭的楼梯向下,祖成弟健步如飞。记者左摇右晃跟在后面,下了两层终于到达目的地。甲板之下,波涛之上,这里便是“雪龙2”号的“心脏”——轮机部。
柴油发电机、吊舱推进器……虽然是深夜,但依旧有数不清的机器正在此轰鸣运转。机舱被舱门分隔为多个区域,不同种类的机器各司其职,组成一个庞大系统。
“就像人活着得靠心脏持续泵血,这些机器的作用就是保障科考船正常运行。”“雪龙2”号轮机长李文明指着电子屏幕上错综复杂的系统图示说,大到动力推进,小到空调制冷,都属于轮机部的管理范畴。轮机长带领着轮机部成员为全船设备提供日常保障。
有些机器白天黑夜连轴转,确保它们安全运行是轮机员的重要工作。机舱空间大,布局复杂,走起来像一座迷宫。祖成弟熟练地穿行其间,时不时摸摸机器温度,记录相关数据。
“这两台是吊舱推进器,主动力推进装置。”指着眼前的“大家伙”,祖成弟说,“雪龙2”号日夜不停地跑,动力就来自这两台机器。不仅能360度旋转,破冰时还能派上用场。“就像风扇叶片,转得快,动力足,船就跑得快。”
远航在外,淡水是关键。“雪龙2”号一天需要消耗约20吨淡水。补给次数少,随船携带的淡水不够了咋办?在这里能找到答案。“船上装有海水淡化装置,通过真空蒸馏法、反渗透法,一天约能产出30吨,能保障队员们日常洗漱所需淡水。”李文明介绍,通过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舱库容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出海时间长,怎么才能吃上相对新鲜的蔬菜?食物保鲜系统可以派上用场。负责保鲜食品的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冰温保鲜,即船上常规的冷冻库;另一种是气调保鲜,就是降低系统中氧气的百分比,去除乙烯气体,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蔬菜生物活性,延长蔬菜保鲜时间。通过这两种系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队员们都能吃上绿叶菜。
在机舱里转了一圈出来只用了半小时,记者却热出了一身汗。低头看表,正好是凌晨一点。此时舷窗外一片漆黑,海浪翻涌激荡;机舱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运转。“雪龙2”号在静默漆黑的海面,继续向南而行。